近日,財經網站Webb-site發布的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榜單引發市場關注。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以約6.8億港元總報酬登頂榜首,這一數據源自其公司年報披露的薪酬構成,包含266.5萬元人民幣現金津貼、16萬元人民幣退休金計劃供款,以及6.36億元人民幣股份支付費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筆高額股份薪酬并非實際到賬收入,而是按照美國會計準則確認的賬面費用。
根據激勵計劃,李想要獲得這部分股份需滿足雙重條件:首先需完成企業設定的業績考核目標,其次要以29.26美元/ADS的價格自籌資金認購。與當前理想汽車美股22.57美元/ADS的市場價格相比,這一認購價明顯高于二級市場水平,意味著管理層需承擔額外成本才能行使期權。這種"現金+高股權"的薪酬結構在理想汽車高管團隊中較為普遍,總裁馬東輝和首席財務官李鐵的薪酬中,股份支付占比分別達到85.9%和88.6%。
財務數據顯示,理想汽車正面臨經營壓力。2024年公司營收雖同比增長16.64%至1444.60億元,但凈利潤卻同比下滑31.37%至80.32億元。毛利率指標同樣不容樂觀,車輛毛利率從2023年的21.5%降至19.8%,整體毛利率下降1.7個百分點至20.5%。公司解釋稱,這主要源于產品組合調整和定價策略變化,雖然成本下降部分抵消了影響,但仍未能阻止盈利能力的下滑。
在2025年中期報告中,企業經營狀況出現微妙變化。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99%至561.72億元,但凈利潤同比增長2.82%至17.43億元。毛利率指標有所改善,整體毛利率提升至20.3%,車輛毛利率回升至19.6%,主要得益于平均銷售成本的降低。這種"增收不增利"到"減收增利"的轉變,反映出企業在市場調整期的經營策略變化。
作為連續創業者,李想的商業版圖擴張軌跡清晰可見。1999年放棄高考投身互聯網創業,從"顯卡之家"到"泡泡網",2005年實現年收入2000萬元。隨后轉型汽車領域創辦"汽車之家",2013年帶領企業登陸紐交所。2015年開啟第三次創業,成立車和家(理想汽車前身),堅持增程式技術路線。2019年首款車型理想ONE量產交付,截至2022年1月累計交付量突破13.64萬輛。企業先后完成納斯達克和港交所雙重上市,構建起跨境資本平臺。
天眼查信息顯示,李想目前仍在16家存續企業中擔任高管職務,包括江蘇心電互動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等核心企業。在2025年新財富500創富榜中,其以400.3億元身家位列第81名,較2024年的651.7億元減少251.4億元。這種財富波動既反映資本市場估值變化,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激烈的競爭態勢。從IT網站到汽車媒體,再到新能源造車,李想的創業歷程見證了中國互聯網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