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雷軍還在為小米SU7的交付與質量爭議焦頭爛額時,劉強東已悄然在汽車賽道鋪開一張覆蓋銷售、服務與能源的生態大網。兩位互聯網巨頭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分野,正折射出行業從“硬件競爭”向“生態競爭”的深刻轉型。

小米汽車正陷入“3C思維”的困境。首批車主集中反饋的三大問題——防曬玻璃虛標、智能駕駛功能縮水、高溫續航暴跌,暴露出其將手機行業“高配低價+粉絲營銷”模式簡單移植的致命缺陷。更嚴峻的是,兩起燃爆事故中暴露的“半隱藏式門把手斷電無法解鎖”設計缺陷,將雷軍“智能汽車是四個輪子加手機”的言論推上風口浪尖。當手機故障可通過重啟解決時,汽車安全問題的容錯率近乎為零,這種認知錯位導致小米陷入“過度營銷-信任崩塌”的惡性循環。
小米的被動召回事件更具警示意義。2025年9月,因L2輔助駕駛系統對極端場景處置能力不足,11.6萬輛SU7被緊急召回。這暴露出其將“快速迭代”思維強加于汽車行業的風險——當蓮花集團CEO馮擎峰批評“把市場當實驗場”時,小米恰恰觸碰了汽車安全不可妥協的紅線。這種將用戶視為“beta測試員”的做法,在傳統車企中幾乎不可想象,卻成為跨界造車者的常見陷阱。
與小米的重資產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京東選擇了一條“不造車而造生態”的輕資產路徑。其“國民好車”項目本質是資源整合游戲:廣汽提供車身制造,寧德時代輸出電池與換電技術,京東則掌控用戶洞察與銷售服務兩端。這種模式避開百億級資金門檻與漫長技術積累周期,直接切入產業鏈最盈利的“用戶觸點”環節。數據顯示,京東App上線的定制頁面上線首月即吸引17萬用戶參與,10-12萬元的定價區間精準卡位年輕人首購需求,配合“車電分離”模式將購車門檻降至每月800元電池租賃費。

京東生態的真正殺招在于后市場服務。其養車體系已布局近3000家自營門店與4萬家合作網點,覆蓋97%城市,提供從AI故障診斷到原廠配件直供的全場景服務。與寧德時代共建的“巧克力換電”網絡支持1-3塊電池靈活選配,實現400-600公里續航調節,跨品牌通換功能打破車企壁壘。截至2025年10月,600座換電站已覆蓋核心城市,年底將沖刺1000座,形成“3公里換電圈”。這種“電池即服務”模式,配合保養7折、蓄電池28分鐘送達等標準化服務,正在重構汽車消費邏輯。
對傳統4S店模式的顛覆更具顛覆性。京東與長安汽車的合作打通了“線上定制-工廠直造-物流配送-門店服務”全鏈路:用戶線上選車后訂單直達工廠,京東物流48小時配送零部件,提車后享受原廠認證服務。這種模式繞過地域壟斷與加價套路,如同當年京東顛覆家電賣場般直擊行業痛點。當固態電池技術實現“100公斤跑1000公里”“10分鐘快充80%”并解決熱失控問題時,汽車核心參數的標準化將使競爭焦點轉向服務效率與成本,而這正是京東的強項。
行業正在經歷根本性轉變。當小米還在為“造一輛好車”苦苦掙扎時,京東已通過生態整合證明:在汽車全生命周期服務需求日益凸顯的今天,掌握銷售終端與服務網絡的企業,將比單純制造硬件者擁有更大話語權。17萬份用戶定制單背后的選擇,或許預示著新能源賽道下半場的競爭規則——不是比誰的車更炫,而是比誰更懂用戶需要怎樣的用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