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突破方向,其應用潛力覆蓋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近期,我國科研團隊在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研發中取得關鍵進展,成功攻克多項技術難題,推動電池性能實現質的飛躍。
針對全固態電池中固固界面接觸不良的核心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多支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智能黏合劑”——碘離子。該技術通過電場驅動碘離子向電極與電解質界面遷移,形成動態填充層。鋰離子在遷移過程中被碘離子精準引導,自動填補材料間的微小縫隙,使電極與電解質實現無縫貼合。這一突破有效解決了傳統固態電池因界面分離導致的性能衰減問題,為商業化應用掃清障礙。
在電解質材料創新方面,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團隊提出“柔性骨架”設計方案。通過引入高分子聚合物構建三維支撐結構,電解質材料獲得超強柔韌性,可承受2萬次彎折及極端形變而不破損。更關鍵的是,團隊在骨架中嵌入功能性化學基團,既能加速鋰離子傳導,又可提升材料儲鋰容量。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使電池能量密度顯著提升,同時保持結構穩定性。
清華大學團隊則聚焦電解質化學穩定性,研發出含氟聚醚改性技術。氟元素特有的耐高壓特性,可在電極表面形成致密保護層,有效抵御高電壓沖擊。經嚴格測試,改造后的電池在滿電狀態下通過針刺實驗與120℃高溫考驗,全程未發生熱失控現象。這項創新同時實現了安全性能與能量密度的雙重提升,為高比能固態電池開發提供新路徑。
據科研人員介紹,三大技術突破形成協同效應:碘離子黏合技術解決界面接觸問題,柔性骨架提升材料力學性能,氟化改性增強化學穩定性。三者共同推動全固態電池續航能力大幅提升,相同質量下續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較傳統產品實現翻倍增長。目前,相關成果已進入工程化驗證階段,未來將在電動交通、儲能系統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