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飛掠土衛六時,傳回了一組讓科學家困惑不已的數據。數據顯示,土衛六的大氣中存在復雜的有機分子,地表還可能存在液態物質。然而,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科學家們無法看清土衛六的細節,這根“小刺”便一直扎在天文學界。
直到2004年,“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土衛六,科學家們才揭開了這顆神秘衛星的面紗。原來,土衛六的地表布滿了甲烷湖泊,大氣密度甚至超過了地球。這一發現立即引發了新的疑問:如果將土衛六移至地球軌道,它能否成為第二個地球呢?
圍繞這一問題,近十年來,不同研究團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團隊通過模擬計算認為,土衛六在移至地球軌道后,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將增加,甲烷湖泊可能蒸發,大氣成分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具備成為宜居星球的潛力。然而,另一批研究者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他們指出,土衛六的引力遠小于地球,即使到達地球軌道,大氣也會逐漸散逸到宇宙中,根本無法保留。
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分歧?經過深入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模擬時設定的初始條件上。不同團隊對土衛六地表冰層的融化速度假設不一,有的認為冰層會快速融化成液態水,有的則認為融化速度較慢,這直接導致了模擬結果的差異。
面對傳統模擬方法的局限性,科學家們開始嘗試新的研究思路。去年,一個研究團隊改進了模擬模型,將土衛六的內部結構數據納入其中。他們發現,之前很多模型都忽略了土衛六的內部活動,而實際上,土衛六的內核是否仍在運動,會直接影響其磁場,進而保護大氣不被太陽風剝離。
在調整模型參數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還意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將土衛六巖石層的導熱系數略微調低,模擬結果中大氣保留的時間就會大幅延長。這一發現起初讓科學家們懷疑是儀器出了問題,但經過三次反復檢查,他們確認了這個參數對模擬結果的重要影響。
隨后,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模擬土衛六進入地球軌道后的變化。在前72小時內,數據表現正常,地表溫度逐漸上升,甲烷開始蒸發。然而,到了第73小時,溫度卻突然下降了0.5攝氏度,這與預期完全相反。面對這一“異常數據”,科學家們沒有急于推翻實驗,而是進行了仔細排查。最終,他們發現是甲烷蒸發時帶走了地表熱量,導致溫度暫時下降。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們意識到,甲烷的蒸發過程比想象中更為復雜,它會反過來影響地表溫度,形成一個微小的循環。
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中,科學家們證實了土衛六在移至地球軌道后,地表溫度能夠升至0攝氏度以上,部分冰層會融化。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融化的水是否會與地表的有機物質發生反應,產生對生命有害的物質呢?目前,科學家們對此仍一無所知。
即使土衛六能夠保留大氣并擁有液態水,其自轉周期與地球的巨大差異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土衛六自轉一周需要16天,這意味著其白天和黑夜都會持續8天。如此長的晝夜溫差,生物能否適應呢?
當然,要想讓土衛六成為第二個地球,還面臨著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們根本無法將如此龐大的天體移至地球軌道。土衛六的直徑約為5150公里,質量是月球的1.8倍。要推動它,所需的能量是一個天文數字,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盡管如此,土衛六仍然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之一。它擁有水、大氣和復雜的有機分子,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基礎條件。然而,要想讓土衛六成為第二個地球,我們還需要解開更多的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