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與低空經濟三大領域的技術邊界逐漸模糊,一場以“聚合智能”為核心的產業變革正在悄然展開。記者觀察到,近期多家汽車產業鏈企業通過技術遷移、業務延伸等方式,加速布局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賽道,推動產業鏈從單一領域向跨領域融合發展。
這種融合趨勢的背后,是三大產業在技術、供應鏈和應用場景上的高度協同性。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指出,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本質上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終端產品,其產業鏈重合度超過60%。例如,在感知系統、計算平臺、動力電池、通信模塊等核心環節,三大產業存在大量可復用的技術和零部件。這種技術同源性和供應鏈通用性,為跨領域發展提供了天然條件。
以長江產業投資集團為例,該集團通過并購汽車熱管理系統龍頭企業奧特佳和輕量化底盤企業航特裝備,實現了從傳統汽車領域向機器人和低空產業的延伸。集團財務總監陳華軍透露,航特裝備不僅將業務從航天裝備拓展至汽車底盤,還將航天領域的制動技術應用于汽車制造。同時,依托航特裝備的技術積累,集團成立了專注低空飛行器的科技公司,目前已開展無人機巡檢和低空文旅等業務,探索“低空裝備+智能應用”的創新模式。
這種跨界整合并非個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近期宣布,計劃在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人形機器人,并于2026年實現量產。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預計,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年產量將達100萬臺,并聲稱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這一舉措折射出汽車產業鏈企業向智能機器人領域拓展的普遍趨勢。
技術融合帶來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人才結構。地平線副總裁呂鵬觀察到,近兩年機器人行業的人才背景發生顯著變化:早期從業者多來自機械和電機領域,而近期涌現的創業公司創始團隊則普遍具備智能駕駛行業經驗。這種人才流動進一步印證了三大產業的技術同源性。
在供應鏈層面,汽車產業企業的跨界布局尤為活躍。激光雷達供應商速騰聚創已推出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汽車操作系統企業普華基礎軟件則開發了符合DO178-BA標準的操作系統。這些轉型舉措反映了汽車產業鏈企業在市場內卷壓力下,通過技術復用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選擇。
張永偉分析認為,采用聚合思維布局新興產業,能夠突破傳統產業邊界,通過產業鏈共用實現規模化應用和成本優化。他強調,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和低空經濟三大領域的深度耦合,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技術融合的加速,這種跨領域發展模式或將重塑未來智能產業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