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強東與雷軍這兩位商業巨擘的人生軌跡再度交匯,一場關于汽車產業生態的博弈悄然拉開帷幕。2018年劉強東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后,2024年卻以"火鍋局"宴請騎手的獨特方式高調回歸,為京東外賣業務造勢的同時,更在雙十一前夕宣布推出"國民好車"計劃,與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耕的雷軍形成直接競爭態勢。
京東此次造車戰略展現出了獨特的商業邏輯。依托平臺3000余家養車門店網絡和超3億用戶數據,劉強東團隊提出了"購車如購手機"的革新理念。消費者通過京東APP即可完成從車型定制到金融服務、保險辦理、充電樁安裝的全流程線上操作,這種C2M(用戶直連制造)模式打破了傳統4S店體系,將購車周期壓縮至傳統模式的1/3。
在產業合作層面,京東選擇了廣汽集團與寧德時代作為戰略伙伴。廣汽成熟的整車制造體系與寧德時代全球領先的電池技術形成互補,三方共建的檢測-換電一體站已在下沉市場布局。這種"技術+制造+渠道"的三角架構,既規避了重資產投入風險,又確保了產品品質控制。首款定位6萬元級的純電小型車,通過新平臺實現了A0級價格與A+級空間的突破,直指三四線城市家庭用車市場。
不同于小米"米家生態"的技術整合路徑,京東的"京造模式"更強調需求導向的產品開發。以平臺積累的消費數據為指引,京東與制造商共同定義產品特性。這種模式在其服裝品類已獲成功驗證:與魯泰紡織合作的200支免燙襯衫,通過精準匹配消費者對材質、版型的需求,以百元價位長期占據銷量榜首。在汽車領域,京東將延續"市場洞察+產品定義+渠道銷售"的全鏈路服務模式,讓制造商專注生產環節。
這場商業博弈背后,折射出對汽車產業本質的不同理解。當行業還在爭論"汽車是手機還是家電"時,京東給出了第三種答案:通過嚴控供應鏈質量、利用物流場景降本、精準匹配下沉市場需求,打造具有渠道背書的"國民好車"。其自研的無人輕卡在物流場景中已實現60%的成本節約和40%的效率提升,這種技術復用能力構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51歲的劉強東選擇此時重返戰場,顯然經過深思熟慮。避開制造業紅海競爭,轉而通過輕資產模式整合產業資源,這種差異化策略既降低了風險,又保持了市場靈活性。面對小米遲早會布局的下沉市場,京東的提前卡位或將改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格局。當雷軍在高端市場與特斯拉正面交鋒時,劉強東已在下沉市場布下重兵,這場商業巨頭的隔空對決,正在改寫中國汽車產業的生態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