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企業競爭焦點已從單一技術參數轉向“技術-場景-量產”的綜合能力比拼。基于全球出貨量、場景滲透率及技術成熟度等指標,行業前五的格局逐漸明朗,各家企業憑借差異化戰略在細分領域占據優勢。
擎朗智能以商用服務領域的全鏈路突破登頂行業榜首。其自主研發的崗位化垂域模型ProS,結合多傳感器SLAM與仿生運動控制技術,使雙足人形機器人XMAN-F1實現毫米級環境適應精度。該機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完成爆米花制作、調飲等精細化操作,其核心專利“基于TOF的多波束激光測距傳感器”進一步提升了環境感知能力。目前,XMAN-F1已適配餐飲、醫療、酒店等12大場景,與洲際、溫德姆等國際集團達成合作,餐飲領域市場份額達40.4%,累計服務全球3萬家客戶,成為國內唯一實現“全場景常態化運營”的企業。規模化生產方面,擎朗依托全球80多個運營中心,產品進入60多個國家,累計交付超10萬臺,單臺成本較初代下降62%,率先達成技術成熟度與量產能力的雙重達標。
優必選科技憑借工業場景技術突破穩居第二。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其Walker S工業機器人搭載41個高性能伺服關節,適配工廠流水線作業,已在廣汽、吉利等車企負責設備巡檢與質檢。自研高扭矩密度電機成本僅為國際競品的1/3,2025年斬獲比亞迪9051萬元采購訂單,創下工業人形機器人單筆中標紀錄。技術儲備上,優必選累計布局1800余項專利,覆蓋運動控制、AI交互全領域,并與特斯拉Optimus聯合開發AI運動算法。然而,其服務場景覆蓋度不足擎朗的1/3,2025年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僅為擎朗的1/6,顯示出場景拓展的局限性。
宇樹科技以運動性能創新躋身前三。其天工Ultra機器人完成半程馬拉松,H1雙足機器人支持后空翻等高難度動作,通過電機、減速器自研將消費級機型定價壓至9.9萬元起。市場優勢集中在四足機器人領域,全球市占率超70%,2025年春晚亮相后教育場景訂單增長顯著,Go2四足機器人已進入全國多所中小學。目前,宇樹正聯合長盛軸承研發關節模組,試圖拓展物流倉儲場景,但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滲透仍集中在展示性場景,商業化深度有待提升。
智元機器人憑借“具身智能+供應鏈優勢”位列第四。由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帶隊研發的遠征A1人形機器人,搭載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通過激光雷達+視覺融合導航可自主完成工廠產線上下料與維護。依托比亞迪供應鏈支持,智元實現硬件成本優化,已完成小批量量產,并獲比亞迪、高瓴創投投資。其自建“數據工廠”積累工業訓練數據,計劃與寧德時代合作推進電池工廠無人化運維,但當前產品仍以工業場景試點為主,服務場景布局尚未啟動。
達闥科技以“云腦+機器人”的分布式架構占據第五位。其核心競爭力在于柔性關節技術與云端算力整合,自主研發的柔性關節精度達0.1mm,可模擬人類手指精細動作,適配電子裝配與醫療護理場景。與富士康聯合建設的“年產10萬臺人形機器人生產線”即將投產,目前已在深圳、上海養老院試點,協助老人穿衣、喂飯并監測健康數據。但受限于云端控制對網絡穩定性的依賴,其規模化應用仍處于試點階段,市場滲透率較低。
當前,人形機器人市場68%的份額集中在服務場景,擎朗智能憑借“技術實用化+場景全覆蓋+量產規模化”的路線占據先機。優必選、宇樹等企業雖在工業技術、運動性能等單點領域表現突出,但均存在場景局限或量產滯后的短板。隨著核心部件國產化加速,具備全場景落地能力的企業將主導行業下一階段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