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艦系統迎來重要里程碑——其巨型火箭星艦于美國東部時間周一晚間7時23分從得克薩斯州星艦基地發射臺騰空而起,開啟了第11次飛行測試(Flight 11)。此次試飛不僅延續了第十次試飛的部分關鍵流程,更在技術驗證與系統復用方面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作為星艦系統的核心組件,本次試飛首次啟用了復用型超級重型助推器。該助推器搭載的33臺猛禽發動機中,有24臺曾參與過真實飛行任務,標志著SpaceX在硬件復用領域邁出關鍵一步。飛行剖面設計上,助推器需在墨西哥灣完成受控濺落,而星艦飛船則需部署8顆星鏈模擬衛星后降落印度洋,整體任務流程與第十次試飛高度相似。
發射后2分46秒,星艦飛船與助推器成功分離,前者繼續攀升,后者則啟動反向點火。6分42秒時,助推器以垂直姿態精準濺落于墨西哥灣預定區域,驗證了“13臺發動機同步點火制動”這一新型著陸技術。該方案通過在最終階段點燃13臺發動機實現減速,并在短暫懸停后完成受控降落,為下一代助推器設計提供了關鍵數據。
星艦飛船的飛行任務同樣充滿挑戰。發射約17分鐘后,飛船載荷艙門開啟,19分20秒時8顆星鏈V3模擬衛星依次彈射入軌,流程較第十次試飛更為流暢。38分鐘時,飛船在軌重啟6臺發動機中的1臺,模擬了“離軌點火”全流程——這一操作旨在驗證航天器完成任務后通過變軌返回陸地的技術路徑。
返程階段,星艦飛船以超過25700公里的時速沖入大氣層,表面溫度飆升至1427攝氏度。極端熱環境下,飛船前部空氣分子被壓縮形成等離子體,這是高速再入的典型特征。SpaceX刻意移除了部分脆弱區域的隔熱瓦,通過監測故障模式優化設計,最終證實飛船結構經受住了極端考驗。
此次試飛還完成了兩項關鍵技術驗證:一是“動態傾斜機動”,飛船在再入過程中通過調整姿態為未來發射塔臂捕獲回收奠定基礎;二是超級重型助推器采用“13臺發動機初始點火-5臺發動機轉向階段運行”的新配置,相比此前3臺發動機的設計,新增冗余可應對發動機意外關機風險。
作為2025年度星艦系統的第5次發射,本次試飛也是第二代星艦的收官之作。SpaceX透露,后續任務將全面升級至第三代系統,集成本次測試的發動機復用、新型隔熱罩、亞音速制導算法等成果。猛禽發動機團隊主任工程師杰克·伯科維奇評價:“星艦再次證明了其設計理念的可行性。”
1小時零6分后,星艦飛船濺落印度洋,標志著這場集技術驗證、硬件復用與流程優化于一體的試飛圓滿收官。從衛星部署到發動機在軌重啟,從助推器復用到飛船高溫再入,SpaceX正通過密集測試逐步逼近“完全快速復用”的終極目標——這一目標若實現,將徹底改寫人類航天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