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參訪活動近日在上海拉開帷幕,數十位中外學者走進張江“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與上海博物館東館,在科技與歷史的碰撞中感知中國發展的多維圖景。
在張江國地中心的機器人訓練場,十余家企業的百余臺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精密操作訓練。瑞典學者揚·奧貝里駐足觀察機械臂抓取物件的流暢動作,回憶起1983年首次到訪北京時看到的場景:“那時長安街的櫥窗里還貼著晶體管收音機的宣傳畫,如今中國已創造出融合東西方智慧的全新社會形態。”作為全國首個異構機器人訓練基地,這里的技術迭代速度令他驚嘆:“更震撼的是中國將傳統文化基因注入現代化進程的能力。”
英國杜倫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德龍20年前便在中國求學,他指著正在調試的機器人說:“中國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正在重塑全球技術生態,我的研究高度依賴這些開放資源。”在他看來,真正的創新需要雙向流動:“就像古絲綢之路,知識在交流中才能實現指數級增長。”
移步上海博物館東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聚光燈下流轉著千年光澤。突尼斯迦太基大學講師本·赫力法·法杜娃在商父乙觥前久久凝視:“三千年前的酒器能與現代人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時空對話的能力太驚人了。”她透露,在突尼斯,中國傳統文化正成為學術研究熱點。
波士頓大學教授管禮雅從文明比較視角分析:“中華文明是現存最古老的三大文明體系之一,其文化積淀的深度遠超多數現代文明。”她特別指出中國社會的延續性:“從甲骨文到數字文明,這個國家始終保持著文化基因的傳承,這種特質將塑造其未來走向。”
新南威爾士大學榮休教授李木蘭被江南造物館的古樂器演奏吸引,她認為中國提供了獨特的文明發展范式:“從漢代青銅鑄造到當代絲綢工藝,既珍視傳統又不被其束縛,讓古老智慧自然融入現代生活,這是值得全球借鑒的智慧。”
對于即將舉行的世界中國學大會開幕式,多位學者強調構建認知橋梁的重要性。管禮雅指出東西方思維差異:“西方追求絕對邏輯自洽,而中國能包容矛盾的存在,這種特質使其避免了因觀念沖突導致的社會撕裂。”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宇衛發出警示:“如果停止對話交流,切斷學術、媒體與文化聯系,世界將陷入更深的分裂。”他強調中國經驗對全球治理的參考價值:“這個國家能為解決人類共同挑戰提供獨特方案。”
臨別時,奧貝里望著博物館外的城市天際線感慨:“你可以對中國持中立態度,但如果失去探索這個文明的好奇心,那將是真正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