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創新人才教育與發展論壇暨清華MEM課程開放日”活動中,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讀創新領軍工程博士的身份,發表了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從大模型階段向智能體階段邁進,這一轉變將為企業和個人帶來顛覆性變革。
周鴻祎強調,智能體不應被視為簡單的軟件工具,而應被當作具備助理、實習生甚至虛擬員工屬性的智能實體。他比喻道:“就像對待新入職的實習生一樣,我們需要賦予智能體明確的角色定位,并通過強化學習和任務規劃來培養其‘慢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使智能體能夠像人類一樣,將復雜任務拆解為可執行的步驟,并在試錯中不斷優化解決方案。
傳統大模型雖然擁有龐大的知識儲備和語言處理能力,但缺乏真正的“智力”表現。周鴻祎認為,今年大模型領域在推理能力提升、開源生態成熟以及推理算力成本下降三大方面的突破,為智能體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他舉例說明,面對“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這類問題,智能體能夠通過分步驟思考和嘗試,最終完成任務閉環,而非僅僅給出理論答案。
智能體的核心優勢在于其類人特征:自主規劃、持續記憶、工具使用和分工協作。這些能力使其能夠跳出簡單的問答交互模式,主動調用專業工具、保存工作記憶,并在復雜任務中與其他智能體協同工作。周鴻祎指出:“一個智能體最好專注一個角色,就像企業中的員工一樣,分工明確才能高效運作。”
在周鴻祎看來,智能體的發展將重塑個人和企業的競爭力格局。未來,每個人可能擁有由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賽博助理團”,這些智能體能夠7×24小時處理信息、撰寫報告、制作視頻甚至管理社交,使個人升級為“超級個體”。對于企業而言,智能體的高效協作將推動其向“超級組織”轉型。他以美國初創公司為例:“一些僅數十人的團隊能夠創造千人團隊的效益,關鍵就在于智能體的應用。”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落地智能體技術,周鴻祎提出了一套方法論框架。首先,企業需要轉變認知,將智能體視為“人”而非工具;其次,從小切口切入,優先選擇流程明確、人力密集的崗位進行試點,如合同審核和市場調研;第三,構建“虛擬團隊”,通過多智能體分工協作處理復雜任務;第四,由業務專家主導流程設計,AI團隊提供技術支持;最后,堅持“人在回路”,確保關鍵決策由人類監督,保證系統的可控性和可管理性。
周鴻祎最后呼吁:“AI不會淘汰人,但會淘汰不會使用AI的人。”他建議高校開設“自然語言編程”等課程,培養具備AI協作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以適應智能體時代的到來。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