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元機器人計劃赴港上市的消息引發市場熱議。據傳,該公司已選定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及摩根士丹利作為其IPO的承銷商,目標估值區間設定為51億至64億美元。對此,其中一家參與的投行已確認消息屬實,但智元機器人方面則明確回應稱該消息不實。
這并非智元機器人首次被傳上市。早在今年7月,就有媒體報道稱其赴港上市目標明確,但當時智元機器人的回應同樣是否認相關消息,并表示暫無明確的上市計劃。
智元機器人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與其近期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密切相關。特別是其拿下上緯新材控制權后,市場普遍預期上緯新材將成為智元機器人未來登陸A股市場的平臺,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盡管智元機器人和上緯新材多次強調,未來36個月內不存在借殼上市的安排,但這并未能阻擋二級市場的熱情。自今年6月末以來,上緯新材的股價漲幅已超過16倍。
由于股價異常波動,上緯新材自今年9月26日起開始停牌核查,直至10月13日才復牌。10月10日晚,上緯新材再次發布停牌核查公告,重申未來36個月內智元創新不存在通過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計劃或安排。
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機器人,雖然創立時間不長,但憑借其背后云集的一眾行業大佬,已迅速崛起為能與宇樹科技等一線企業抗衡的“選手”。近日,智元機器人首次公開了其合伙人團隊名單,其中“華為系”高管占據主導地位。例如,CTO彭志輝(網名“稚暉君”)曾是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工程師;高級副總裁姜青松曾任華為P&S解決方案產品管理部部長;首席運營官邱恒則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CMO。
董事長、CEO鄧泰華更是備受矚目。他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通信專業,在華為工作長達20余年,曾擔任華為無線產品線——通信基站、5G等業務的負責人,并主導了鯤鵬、昇騰AI芯片生態體系的構建。
目前,智元機器人已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廣泛應用于交互服務、工業智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個商用場景。該公司預計,2025年其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數千臺。繼去年宣布為公司量產元年之后,智元機器人今年又強調是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元年。
10月10日,智元機器人申請的“軀干組件和機器人”專利公布。該專利涉及機器人技術領域,旨在解決軀干組件布局不合理導致的機器人續航性能差的問題。
然而,機器人公司要想做大做強,離不開量產的支持。早在2024年12月,智元機器人就率先宣布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今年1月,其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下線。但這僅意味著智元機器人進入了初始量產階段,距離真正的產能擴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具身智能機器人主要應用于長跑或服務類簡單場景,但實際上這些場景并非必須使用機器人。機器人在成本上并不具備優勢,對企業而言甚至可能虧損。因此,從勾勒機器人的想象藍圖到讓其真正融入現實生產生活,企業仍需跨越技術、成本、場景適配等多重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