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金山舉辦的OpenAI開發者日上,奧特曼以平靜的語氣,向全球開發者展示了四項可能重塑社會與商業格局的創新產品:Apps SDK、AgentKit、Codex和Sora 2。這些產品不僅標志著OpenAI從模型公司向智能體平臺的轉型,更預示著“自然語言驅動生產力”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Apps SDK允許用戶通過自然語言直接創建和使用應用軟件,AgentKit則提供構建和管理多智能體系統的開發框架。Codex進一步降低了編程門檻,讓任何人都能讀懂、編寫、修復和測試代碼。而Sora 2作為新一代視頻生成模型,只需一句話即可生成視頻,并附帶短視頻社交功能。這些產品的推出,意味著個人開發者將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從代碼編寫到軟件落地,再到產品迭代,全程無需依賴大型團隊。
回顧互聯網發展史,從博客到微博、公眾號,再到短視頻平臺,每一次技術革新都賦予了個體更大的表達空間。如今,AI帶來的生產力革命,將讓每個人成為“自開發”“自公司”乃至“自團隊”的創造者。一個人即可完成從創意到產品的全鏈條生產,這種影響遠超自媒體時代的百倍、千倍。
如果OpenAI的新產品得以普及,傳統大公司開發的軟件或將被無數個體開發的“自產品”取代。這些“自產品”能夠快速迭代,更精準地滿足個性化需求,就像短視頻平臺取代傳統媒體一樣不可逆轉。技術進步的核心,不在于某個具體應用,而在于它賦予了個體“能力平權”的機遇。
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農業社會的鋤頭強化了雙手,工業時代的機器放大了體力,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加速了信息傳播。而AI時代的工具,將把腦力勞動者的能力提升到超人級別。一個人可以同時指揮多個“軟件智能體”處理科研、商業等任務,只需負責創意、目標設定和流程管理,其余工作由智能體自動完成。
執行層面的中層管理者角色,將逐步被“中層機器人”取代。未來創業無需龐大團隊,只需開發調研、營銷、財務等各類智能體,每個智能體都能100%完成任務。資本投向也將從“公司”轉向“智能體集群”,投資的本質仍是“人”,但這個“人”變成了智能體的調度者——一個或兩個超級個體。
從商業角度看,最先受到沖擊的將是傳統公司制度。公司本質是分工與協作的制度化,而當智能體能自動分工、執行和評估時,組織本身也需要重構。個人需要培養“組織力”,學會管理多個智能體,甚至用智能體管理其他智能體。這場變革將洗牌商業格局,重構社會結構。
Sora 2的發布,或許會成為AI時代的“抖音”。它讓用戶通過幾句話即可生成視頻,內容從語言直接生成,語義密度高、信息清晰,無需復雜算法解析。生成過程本身即可“向量化”內容,在語義空間中進行高效分發推薦。相比之下,傳統視頻平臺在內容理解環節就面臨巨大挑戰。
未來的內容、商業、社交和資本平臺,都可能圍繞AI重建。過去美股由七家科技巨頭主導,而AI時代的主導者可能縮減至兩三家。個人與平臺的關系將更加復雜:既依賴平臺,又矛盾重重,難以掙脫。技術紅利會繼續下放,但最終勝出的仍是極少數人。人人都能拍視頻,但能獲得高流量的僅占前3%;能在平臺賺到錢的,更是這3%中的3%。
“規模法則”不僅適用于技術,也適用于商業和社會。在正確方向上,最強者會一騎絕塵,其余人則難以追趕。中層甚至前3%的人,也面臨“增長瓶頸”。內卷并非中國獨有,全球皆然。頂層的人反而更怕被替代,英偉達投資英特爾、OpenAI入股AMD,都是“怕被甩出前七”的博弈。
我們不必與最尖端的0.01%正面競爭,可以選擇差異化賽道,在自有坐標中做到極致。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國產芯片、算力和機器人有望在局部形成競爭優勢,為資本市場創造階段性機會。各國社會結構不同,我們既不能讓智能體野蠻發展,也不能忽視就業需求。但也要清醒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天。
技術變革的速度只會更快,OpenAI用Codex僅六周就開發出復雜智能體工具,效率遠超過去。如果未來出現量子計算或其他高階算力平臺,“想法”到“實現”的時間差將無限逼近“瞬時”和“邊際零成本”。那時,“實現”將不再稀缺,真正的競爭力只有創意與思想本身。因此,與其沉溺于供養平臺,不如多思考如何用平臺創造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