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引發了廣泛討論:一方面,中國制造業中機器人的應用日益廣泛,工廠里的自動化設備不斷增多;另一方面,社會并未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潮,就業市場依然保持相對穩定。這一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
制造業用工數量的變化最能說明問題。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2008年的約2億人下降至目前的1億至1.2億人。這意味著過去十多年間,有七八千萬勞動力離開了傳統制造業領域。然而,這些工人并未“消失”,而是通過職業轉型,重新融入了經濟體系。
這一轉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當時,許多制造企業面臨嚴重的“用工荒”,一條需要50名工人的生產線,往往只能招到20人。勞動力短缺迫使企業加速自動化進程,用機器人填補人力缺口。這種轉變并非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企業應對現實困境的必然選擇。
被機器替代的工人去了哪里?答案指向了新興服務業。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職業的興起,為制造業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這些行業如同“海綿”,吸納了大量從工廠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服務業的擴張不僅沒有導致失業,反而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緩沖。
與此同時,產業布局的調整也為工人提供了更多選擇。山東、湖南、安徽等內陸地區的工業發展,使得許多工人無需再背井離鄉前往沿海地區打工。這種變化對中老年工人和留守婦女尤為有利,他們可以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兼顧家庭與收入。
在工廠內部,職業轉型也在悄然發生。部分工人從直接操作生產線,轉變為機器的“看護員”或“管理員”,負責監控和維護自動化設備的運行。這種角色轉變不僅要求工人掌握新的技能,也催生了對生產數據管理的需求。
為了應對海量生產數據的管理挑戰,無代碼開發平臺應運而生。這類平臺允許熟悉生產流程但缺乏編程技能的工人,通過簡單的表格操作,構建符合車間需求的管理系統。例如,云表平臺等工具讓一線工人能夠轉型為“生產數據專員”或“設備效能分析師”,實現從體力勞動到腦力勞動的技能升級。
中國之所以能夠避免“產業轉移魔咒”,主要得益于兩大優勢。首先,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強大的“引力場”,許多產業環節深深嵌入中國的供應鏈網絡,難以輕易轉移。其次,勞動力市場的彈性為技術沖擊提供了“減震器”。工人對換工作、換城市的適應力較強,能夠快速融入新的就業環境。
展望未來,制造業的“機器換人”已接近尾聲,下一個十年的變革將聚焦于服務業和各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將滲透至行政管理、客戶關系、數據分析等崗位,推動工作方式的全面升級。無代碼平臺等工具的價值將進一步凸顯,它們讓業務人員能夠自主搭建報銷系統、項目看板或客戶檔案庫,無需依賴IT部門或購買昂貴且不適配的軟件。
目前,中鐵、許繼電氣、寶萊特、中國電科、泰坦能源等企業已率先應用這類工具,為行業樹立了標桿。技術變革的本質并非簡單替代人力,而是重塑崗位和工作方式。中國的應對策略在于:通過自動化釋放人力,推動服務業和創造性工作的發展;依靠完整產業鏈穩固產業根基;借助無代碼平臺等普惠工具,幫助個人和企業主動適應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