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5G網絡、高刷新率屏幕和頂級處理器成為標配,但這些技術進步也帶來了更高的能耗。如何在保證性能的同時延長續航時間,成為各大廠商必須攻克的課題。為此,廠商們紛紛采取不同策略,有的選擇增大電池容量,有的優化散熱系統,還有的通過底層軟件優化來降低功耗,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近期,海外媒體對六款旗艦機型進行了極限續航測試,包括小米17 Pro Max、蘋果iPhone 17 Pro Max、三星Galaxy S25 Ultra、小米15 Pro、一加13和谷歌Pixel 10 Pro XL。測試模擬了重度用戶一天的典型使用場景,涵蓋3小時游戲、3小時視頻播放、1.5小時網頁瀏覽、1.5小時社交媒體使用,以及持續拍攝4K視頻直至電量耗盡。這些項目分別考驗了GPU性能、屏幕功耗、CPU與網絡通信的協同效率,以及4K視頻拍攝這一高耗電操作。
測試結果顯示,小米17 Pro Max以13小時36分鐘的成績位居榜首,但其搭載的7500mAh硅碳電池容量比排名第二的iPhone 17 Pro Max(4823mAh)高出55.22%。這一結果令人意外,因為硅碳電池作為下一代技術,理論上應具備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然而,僅靠電池容量提升并未帶來絕對優勢,可能與其搭載的高功耗組件或系統優化不足有關。
蘋果iPhone 17 Pro Max的表現尤為突出。盡管電池容量明顯小于小米,但其續航時間僅相差5分鐘。這得益于A系列芯片在能效比上的領先地位,以及iOS系統對后臺活動的嚴格管控和第三方應用功耗的規范。特別是在4K視頻拍攝環節,蘋果的圖像信號處理器和視頻編碼器優化可能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降低了這一高耗電操作的能耗。
其他機型的表現也各有特點。三星Galaxy S25 Ultra以11小時20分鐘位居中游,可能與其高分辨率屏幕和高性能模式有關;小米15 Pro作為前代產品,12小時31分鐘的成績顯示了小米在能效優化上的進步;一加13的11小時56分鐘符合其“流暢體驗”的定位,可能在游戲環節表現更佳;谷歌Pixel 10 Pro XL的11小時28分鐘則反映了原生Android系統在能效管理上的特點。
手機續航并非僅由電池容量決定。處理器能效方面,蘋果A系列芯片通過架構定制和異構計算優化功耗;屏幕技術上,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可根據內容動態調整刷新率,節省電力;軟件優化層面,iOS和Android各廠商的定制系統對實際功耗影響顯著。例如,iOS對后臺活動的嚴格管控和Android廠商的深度優化,均能有效延長續航時間。
展望未來,電池技術革新將聚焦于提高能量密度和充電速度,硅碳電池等新材料有望成為主流。芯片能效提升方面,先進制程和專用協處理器可進一步降低功耗。軟件智能調度領域,AI驅動的功耗管理將實現更精細化的資源分配。5G及以上技術的普及和無線充電的成熟,可能改變用戶的充電習慣,緩解續航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