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圈又迎來一則重磅轉會消息——谷歌DeepMind宣布引入一位重量級研究科學家,他便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杰出校友、曾斬獲清華本科特等獎學金的姚順宇。這位在本科階段就登上國際頂級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超級學霸”,正式開啟在AI領域的新征程。
姚順宇的個人主頁信息顯示,他于9月19日離開Anthropic,十天后便加入谷歌DeepMind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繼續深耕AI研究。在Anthropic工作的一年里,他成績斐然,不僅參與組建了公司的強化學習基礎團隊,還負責了Claude 3.7 Sonnet框架以及Claude 4系列背后的基本強化學習理論,為這些前沿模型的構建貢獻了關鍵力量。
回顧姚順宇的AI入行之路,其實并不漫長。去年10月,他從伯克利博士后崗位離職,旋即加入Anthropic的Claude團隊。彼時,Claude 3.7 Sonnet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他迅速投身其中,參與搭建了關鍵強化學習模塊。在Anthropic工作期間,姚順宇用“超級忙”來形容工作強度,這也導致他一直未能有時間梳理自己從物理學轉向AI研究的心路歷程,直到離開Anthropic、入職谷歌DeepMind的這段空檔期,才抽出時間動筆記錄。
在親筆文章《My infant year as an AI researcher》中,姚順宇坦誠地分享了自己轉行的心路。他表示,離開物理領域并非對物理失去興趣,相反,正因為他曾對物理懷有極大的熱愛,才更清楚這個領域當前面臨的瓶頸。理論物理學雖充滿智力挑戰,需要數學、計算機科學(如復雜性理論)以及物理學本身的廣泛技巧,但多年沒有新的實驗,使得很難客觀判斷理論工作的重要性,也難以通過系統性實驗解開分歧與困惑。因此,他希望找到一個更有利于年輕人發展的方向。
在AI和量子計算之間,姚順宇最終選擇了AI。量子計算雖有潛力,但實驗平臺這一瓶頸問題仍待解決。而AI研究目前處于“連神經網絡為何有效都說不清楚”的混沌時代,卻以驚人的速度演化,這種狀態像極了17世紀熱力學研究初期——當時人類連“熱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卻通過系統實驗找到了如波義耳定律那樣的關系式,進而發展出熱機,改變世界。姚順宇作為物理出身的AI研究者,對AI研究“不懂原理但能持續找到規律”的感覺非常熟悉且享受。
在Anthropic工作的一年,姚順宇看到了自己的研究對前沿模型能力產生的直接影響,也見證了人們與AI交互方式因新功能出現而發生變化,這讓他感到興奮。然而,滿足感并未讓他繼續留在Anthropic。他透露,離開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價值觀的根本分歧”,占40%,他表示Anthropic的一些態度對中國科研者乃至中立立場的員工極不友好,盡管很多同事并不認同這樣的立場,但他個人無法接受繼續以員工身份留在那里;二是Anthropic內部的一些細節,占60%,他選擇不對外公開。可以感受到,他的這一決定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回顧在Anthropic的這一年,姚順宇感慨AI的發展速度之快,Claude模型版本從3.7迅速迭代到4.5。他表示,雖然大家都開玩笑說“AI一天,人間一年”,但親身經歷這么多變化,他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認為“是時候向前看了”。
姚順宇的成長路徑堪稱科研人生的理想范本。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的他,憑借在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名聲大噪。2018年,他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高水平論文,首次在國際上給出了關于非厄米系統的拓撲能帶理論,不僅準確預測了相關現象,還定義了兩個新的物理概念,這一成果在物理界屬于重量級。本科畢業后,他赴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專注于量子多體混沌、開放量子系統動力學等前沿問題,師從Douglas Stanford、Zhenbin Yang等知名學者。2023年,他和團隊提出了“Scramblon Mode”機制,描述大N混沌量子系統中介導蝴蝶效應的Scramblon模式、自相互作用和多環路效應研究。去年博士畢業后,他先在UC伯克利進行博士后研究,不久后便被Anthropic吸納。
盡管已離開Anthropic,姚順宇仍認為“Anthropic依舊是物理背景PhD轉行AI研究的最佳去處之一”,主要原因是Anthropic招人時對物理背景人才有所偏好,其創始人曾公開表示部分原因是物理學家學東西非常快。在Anthropic工作的一年里,姚順宇完成了從研究到業界、從物理學家到AI研究員的角色切換。不過,由于Anthropic的核心研究員現已不再撰寫論文,他不想讓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局限于某個特定公司或機構,因此選擇轉戰谷歌DeepMind,繼續在AI領域探索。
還有一位清華“堯舜禹”同樣引人注目。這位名字正確寫法是“姚順雨”,學計算機出身,姚班背景,本科時曾任清華聯席會主席,還是圈內知名“AI rapper”。他主導或參與的研究包括Tree of Thoughts、SWE-bench、SWE-agent、ReAct等,個人博文《The Second Half》更是超出圈外,宣告了AI進入下半場。今年8月底、9月初,這位少年英才離開待了1年的OpenAI,開啟了個人的AI下半場。當初,兩位Shunyu Yao是清華同屆同學,求學完畢后先后入場大模型領域,如今又先后跳槽開啟工作新旅程,繼續親身入局,嘗試改變AI世界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