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與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宣布,基于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月壤分析證實,月球背面月幔溫度顯著低于正面。這一發現為月球“二分性”現象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學》。
研究由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牽頭,聯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科研團隊共同完成。這是繼2022年發現新礦物“嫦娥石”后,核工業與航天領域跨學科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科研人員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對嫦娥六號帶回的玄武巖樣品展開系統分析,揭示了月球內部熱狀態的顯著差異。
月幔作為月球最大的內部結構層,其熱狀態直接影響著月球的演化歷史。研究團隊指出,月球背面與正面在地質特征上存在明顯差異:背面地形起伏更大,月海面積僅占1%-2%,遠低于正面的30%;放射性元素分布也呈現不對稱性。這些差異被稱為月球“二分性”,是理解月球形成與演化的關鍵科學問題。
在具體分析過程中,科研人員面臨了樣品特性帶來的挑戰。嫦娥六號月壤顆粒較嫦娥五號更細碎,內部裂隙發育,導致目標礦物篩選工作量倍增。研究團隊采用“單斜輝石單礦物溫壓計”等三種獨立溫壓計算方法,結合巖石學模型模擬,得出嫦娥六號玄武巖結晶溫度約為1100℃,較月球正面樣品低約100℃。
進一步研究顯示,月球背面月幔潛能溫度約1400℃,低于正面的1500℃。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對月海玄武巖區域的化學成分分析,也驗證了背面月幔溫度較正面低約70℃。多種研究方法的相互印證,確保了結論的科學可靠性。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李子穎解釋,月球“二分性”可能與其形成初期的撞擊事件、內部物質分布及后續熱演化過程密切相關。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對月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也為理解類地天體演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