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燃油車和海外品牌,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則憑借技術革新和市場策略,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甚至開始向全球市場發起沖擊。

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近期公開表示,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福特必須加快創新步伐,不能僅依賴北美市場。他指出,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等海外市場,福特已與中國品牌展開正面交鋒,但在中國本土市場,福特的電動車產品卻難以與本土品牌抗衡。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憑借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和閉環供應鏈體系,在市場上占據顯著優勢。
吉姆·法利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實力有著深刻認識。他曾在一次采訪中透露,自己曾將一輛小米SU7從中國空運至美國,并親自駕駛數月。他坦言,這輛車的駕駛體驗遠超他的預期,甚至讓他“難以自拔”。然而,這一行為卻在美國引發爭議,部分人批評他作為福特CEO,卻公開稱贊競爭對手的產品,甚至稱其為“汽車工業的叛徒”。

事實上,吉姆·法利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并非偶然。福特汽車近期對比亞迪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中國品牌在電池技術、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例如,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比三元鋰電池低30%,且在多次充放電后性能衰減較小,起火風險也更低。盡管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但其綜合優勢仍使其成為福特等海外車企的關注焦點。
然而,福特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應用上卻面臨困境。由于相關知識產權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福特難以直接采用這一技術。吉姆·法利對此表示遺憾,并指出技術壁壘和產業格局的差異是福特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在技術迭代和供應鏈整合方面展現出強大實力。以比亞迪為例,其年產量達400萬輛,龐大的規模效應使其研發成本得以大幅攤薄。比亞迪還擁有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向外供應電池等核心零部件。這種整合能力使得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具備顯著競爭優勢,甚至在易四方、易三方、DM技術、兆瓦閃充等核心技術上領先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