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小米汽車卻脫穎而出,實現發布即交付、交付即上量的佳績。如今,供不應求成為制約小米汽車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產能問題亟待解決。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針對小米汽車的負面評價以及與車主的訴訟事件,并未對其銷量造成顯著影響,這一現象在行業內極為罕見。
在小米之前,僅有特斯拉經歷過類似的“幸福的煩惱”。多數品牌為訂單不足而發愁,特斯拉卻為訂單交付問題頭疼不已,直到上海超級工廠建成,這一狀況才得到大幅改善。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無疑為國內車企樹立了標桿。盡管入華多年尚未完全發力,但對比之下,部分售價超百萬的新能源汽車,在產品、技術和品牌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外界常將小米汽車的成功歸結于營銷,然而雷軍對此并不認同。他強調,小米汽車在產品研發、品質、質量、設計等多個維度均處于領先地位。雷軍認為,小米汽車的成功源于能力建設,而非單純的營銷手段。
雷軍具備出色的順勢而為能力。無論是進軍手機還是汽車領域,他總能精準把握最佳時機。過早入局,市場和供應鏈尚不成熟;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以羅永浩為例,其做手機僅比雷軍晚一年,卻因供應鏈和定價等問題,最終走向失敗。順勢而為,借助趨勢力量,對個人眼光、理解和判斷能力要求極高。
雷軍還是供應鏈整合的高手。早在投資手機產業時,他便布局眾多產業鏈企業;造車前,同樣投資了大量相關企業,小米也成為一些車企的投資人。為造車,雷軍押上全部聲譽,全力以赴。宣布造車前,他親自帶隊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入交流,召開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和2次正式董事會,進行詳盡調研與論證。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趨于成熟,軟硬件供應商眾多,為小米造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然而,即便擁有雷軍的造車資金,若要量產對標保時捷、特斯拉的SU7或YU7,也絕非易事。羅永浩造手機的失敗,便是對供應鏈把握不足的例證。同時兼顧品質、成本和時間,需要強大的管理、組織和團隊作戰能力。
小米汽車注冊資本達100億,首期研發費用33億,組建數百人精英團隊,產業鏈投資20億。多個團隊異地辦公,研發、生產、制造等部門協同作業,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管理工程。汽車行業不乏業內專家,但有些人即便獲得大量資金,最終也未能成功造車,這與管理能力不足密切相關。
從2021年3月30日官宣造車,到2024年3月28日產品上市,小米汽車在不到三年時間內,建成了業界領先的智能工廠,設立29個交付中心、59家店面和40多個服務中心,并實現一夜之間全部開始交付。這一奇跡的背后,是雷軍出色的用人和組織建設能力。他從小米抽調100多人,組建起一支6000人的隊伍,這些人背景各異、能力不同、工作地點分散,卻能在雷軍的統籌安排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造車任務。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管理的競爭。即便擁有大量資金和人才,也未必能成功造車或造手機。在人工智能時代,頂級管理者成為稀缺資源。以蘋果造車為例,即便擁有雄厚的資金、成功的經驗、優秀的人才和強大的管理能力,也未必能在新領域取得成功。每一次進入新領域,過去的知識、經驗、聲望和榮譽大多歸零,唯有堅定的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心,才能支撐企業前行。
雷軍作為企業創始人,其決心是小米汽車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他在消費者心理洞察和理解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當同行熱衷于談論智駕、技術和配置時,雷軍更注重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在核心技術和用戶需求把握方面,雷軍堪稱老板們學習的大師級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