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普通人為如何搭建“能賺錢的智能體”而四處探索時,科技巨頭們已經悄然將競爭的戰場推進到了新的維度。今年以來,國內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在智能體領域展開密集布局,一系列新產品、新平臺的推出,標志著行業競爭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4月,阿里巴巴推出了百煉平臺,其MCP服務讓大模型能夠快速轉化為實際場景中的生產力工具。用戶無需編寫代碼,只需進行簡單配置,幾分鐘內就能完成一個智能體應用的搭建。平臺還同步上線了高德、無影等50多款阿里巴巴及第三方MCP服務,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開發需求。
8月,百度發布了全端通用智能體“GenFlow2.0”,這款產品支持超過100個專家智能體同時工作,3分鐘內可以并行完成超過5項復雜任務,生成速度是主流同類型產品的10倍,實現了“分鐘級交付、過程可干預、記憶可追溯”。
隨后,釘釘推出了以智能體驅動的“釘釘ONE”。這款產品通過多智能體協同驅動的工作流,將辦公場景中分散在聊天、待辦、會議、文檔等模塊的信息進行整合和排序,再以卡片流的形式主動推送給用戶。用戶處理工作時,只需像刷短視頻一樣上下滑動,就能完成日程安排、審批、重要消息處理等事務,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公開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就有超過50款智能體產品發布。從阿里巴巴到釘釘,一系列高頻動作背后,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與過去在單智能體上推進“從0到1”的工具化探索不同,科技巨頭們正將競爭焦點轉向多智能體“從1到N”的應用場景躍遷,一場圍繞智能體生態的激烈競爭正在拉開序幕。
智能體的核心價值,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個“聽指令”的工具,更是一個能夠“做決策、真執行”的“數字員工”。1831年,法拉第在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時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壓器裝置,這個裝置能夠感知電壓過載并立即執行熔斷決策,這一過程已經勾勒出智能體的基本運行邏輯:感知環境、自主判斷并采取行動。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智能體的演進路徑正沿著“聊天機器人 → 副駕駛 → 智能體”不斷升級。聊天機器人只能被動應答,“副駕駛”具備一定輔助能力,而智能體的根本突破在于它能夠主動感知環境、規劃任務步驟,并調用工具完成目標。在實際場景中,智能體可以將傳統依賴人力的流程,壓縮為一句指令即可啟動的端到端任務鏈。
例如,“一句話讓智能體幫我辦事,把AI處成辦公搭子,讓它一次性辦10個人的事,效率提升10倍”,這種體驗革新不僅僅是用戶交互方式的改變,更是用戶入口的重新分配機制。
據天眼查及IDC報告預測,中國企業級AI Agent市場將在2028年達到保守估計27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IDC在《中國AI Agent企業級應用現狀與推薦》報告中強調,AI Agent的核心價值已清晰聚焦于“大模型調度能力”與“全鏈路自動化閉環”,其目標正是推動企業從流程效率提升走向決策智能化。
傳統SaaS時代,企業購買的是功能模塊、界面入口與服務時長;而進入智能體時代,企業將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任務成果買單,比如“生成一份行業研究報告”或“調度完整審核流程”,而不是為背后的組件和系統付費。因此,智能體是否具備價值,關鍵不在于它能夠被多少人使用,而在于有多少任務能夠被售賣、被復購,并最終轉化為持續現金流。
行業競爭的焦點正從比拼AI技術本身,轉向技術賦能與商品化能力的較量。隨著行業逐漸從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實驗室階段”,過渡到重視商業成效的“實戰階段”,只有那些能真正解決企業問題、并證明自身商業價值的智能體公司,才能在這場耐力賽中堅持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