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河畔,胡楊披金,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一年中最絢爛的季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踏上征程,開啟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此次任務不僅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25年度的收官之戰,更承載著多項“首次”與“突破”的期待。
10月30日上午,問天閣內,三名航天員身著航天服,以挺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中國航天的新篇章即將開啟。指令長張陸,這位曾于2022年隨神舟十五號首次叩問天宮的“老將”,此次以更沉穩的步伐重返太空。他的胸前,那枚象征著12年艱辛訓練的飛行榮譽標熠熠生輝。與他并肩的,是兩位首次圓夢蒼穹的“新面孔”——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與載荷專家張洪章。這支由“70后”“80后”“90后”組成的乘組,不僅涵蓋了三種不同類型的航天員,更以“新老搭配”的模式,展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傳承與創新。
張陸的太空之路,是堅持與突破的寫照。2009年,已是空軍某團空戰射擊主任的他毅然報名參加航天員選拔,從此開啟了逐夢九天的征程。12年的磨礪,讓他在首次太空飛行中便創造了多項紀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圓滿完成4次出艙任務,刷新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然而,榮耀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在太空,吃飯需用叉子固定食物,喝水要輕擠水袋,如廁需用綁帶固定身體,睡眠需用繩子固定手臂……這些地面習以為常的動作,在失重環境下都成了需要重新學習的“技術活”。張陸坦言:“每一次訓練,我都要求自己以最優成績通過。年齡增長讓體能恢復變慢,但我會用更多的汗水彌補。”
與張陸相比,武飛的航天之路則充滿了“跨界”的色彩。這位來自內蒙古包頭市的90后小伙,201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航天器熱試驗工作。在實驗室里,他像一位“體檢醫生”,通過模擬太空的極端環境,檢驗航天器熱控系統的穩定性。那些頭頂星光、日夜兼程的日子里,他參與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熱控系統驗證,為“國之重器”的穩定運行貢獻了力量。2018年,當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啟動時,武飛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從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員,他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飛船手動交會對接模擬訓練中,他向經驗豐富的隊友請教,最終操作精準;水下訓練時,他在張陸的指導下“馴服”了厚重的水下訓練服。如今,作為中國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武飛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圓夢的背后,是更重的使命。我會用百分百的努力回報這份幸運。”
與武飛一樣,張洪章的航天夢也源于對科學的熱愛。這位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創新的科研工作者,曾在離子傳導膜國產化研究中取得突破。當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首次面向科研人員招募載荷專家時,張洪章毫不猶豫地報名。“成為載荷專家,是科學理想與飛天夢想的完美融合。”他說。加入航天員隊伍后,他經歷了從“發散思維”到“系統思維”的轉變。離心機訓練中,他多年打太極拳的習慣成了掌握訓練要領的“秘密武器”;面對載人航天這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他學會了用現有的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家,張洪章將負責空間站科學與技術應用研究任務。他參與設計的實驗項目即將搭載上行中國空間站,這讓他倍感期待:“能夠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帶上太空,是每一位載荷專家的夙愿。我會竭盡全力完成好每一項科研任務,助力中國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大的突破。”
根據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將于10月31日深夜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飛赴中國空間站。未來半年,這支全新乘組將帶著使命與夢想,在浩瀚宇宙中書寫新的輝煌:張陸有望打破個人太空出艙次數最多紀錄,武飛將成為執行飛行任務年齡最小的中國航天員,乘組將使用新的艙外航天服執行出艙任務,在軌照料首次造訪中國空間站的4只小鼠,甚至首次在太空吃上燒烤慶祝會師……每一次箭指蒼穹的升空,都是對過往征程的深情接續;每一回叩問星河的探索,都是中華民族向星辰大海持續進發的堅定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