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算法與傳感器技術走進田間地頭,當電商平臺登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演講臺,一場由中國企業引領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農業版圖。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總部舉辦的2025年世界糧食論壇上,中國電商平臺拼多多連續第二年作為企業代表進行主題演講,其構建的"數字農業普惠模式"成為全球農業轉型的焦點。
全球農業正面臨多重危機: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土地退化威脅30%的可耕地,勞動力流失使傳統農區陷入"無人種地"困境,供應鏈中斷則加劇了糧食不安全。FAO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仍有6.73億人處于饑餓狀態,23億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26億人無力承擔健康膳食。在此背景下,科技賦能農業成為破局關鍵,而如何讓創新技術真正落地田間,成為全球農業界的共同課題。
拼多多的解決方案給出了中國答案。這家從農業起家的電商平臺,通過構建"大賽發掘-平臺賦能-市場對接"的創新閉環,打造出獨特的農業科技生態。自2020年起,拼多多連續五屆支持全球農創客大賽,累計吸引超千支團隊、數千名青年科創者參與。2025年大賽規模創歷史新高,519份數字農業方案來自97個國家,涵蓋AI養殖、智能監測、區塊鏈溯源等前沿領域。
在杭州舉辦的決賽現場,中國"牧原云計算"團隊與美國"Verdia Diagnostics"團隊展開巔峰對決。前者通過AI視覺與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對生豬行為的秒級監測,異常預警準確率達98%;后者利用納米傳感器捕捉作物釋放的氣體信號,可在病害發生前72小時發出警報。這兩個項目分別針對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核心痛點,展示了技術落地的強大潛力。牧原集團的數據顯示,該解決方案投入產出比達1:7,驗證了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拼多多的創新不止于技術競賽。2025年4月啟動的"千億扶持"計劃,將在三年內投入超千億元資源,其中"多多好特產"專項深入全國農牧產區,提供定制化扶持方案。該計劃已走訪數百個特色產區,帶動00后新農商數量增長超30%,優質農產品SKU增加54%。《2025農產品上行半年報》顯示,在專項扶持下,農產品銷量同比增長47%,平臺生態持續優化。
這種"產業即生態"的循環系統正在改變農業價值鏈。云南"科技小院"的楊靜團隊,將數字化生態研究轉化為農產品品牌,通過拼多多平臺帶動村民增收;山東秋月梨團隊借助直播體系,單日銷量突破1萬箱。這些案例表明,當科學家與新農商形成"化學反應",技術就能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拼多多扮演著關鍵"翻譯官"角色,將技術創新與產業需求、市場應用緊密結合。
FAO選擇拼多多作為聯合國舞臺上的中國代表,源于其模式的普惠性與可復制性。這個由農業科學家、農產品主播、鄉村創業者、供應鏈工程師構成的多維網絡,展示了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包容性。通過"百億減免"和"農研專項",拼多多大幅降低了農業科技落地成本,讓更多年輕人、跨學科團隊和資本進入農業價值鏈。
在全球農業轉型的關鍵期,拼多多的探索構建起科研、商業與國際組織的循環關系,形成"農業創新聯合體"。這種從農田出發、以科技為引擎、以人才為核心、以普惠為底色的發展路徑,為非洲、東南亞、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當中國農業創新以開放姿態走向世界,一場由電商平臺推動的全球農業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