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夜晚,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操場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學生正圍在望遠鏡旁屏息凝視。當電子目鏡中的光斑逐漸舒展成帶有細環的星球時,人群中爆發出壓抑的歡呼——這場持續四個小時的行星觀測實踐課,讓課本上的天文學知識真正躍出了紙面。
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親手完成了從設備架設到影像處理的全流程。兩臺總價值超二十萬元的專業觀測設備——米德12英寸望遠鏡與星特朗C925HD,配合赤道儀與行星相機組成了"校園天文臺"。當土星升至中天時,學生們熟練地操作著設備捕捉光子,隨后在教室里通過抽幀、疊加等技術,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清晰的行星影像。這個過程中,云層不時飄過遮擋視線,電子目鏡里的星環時隱時現,卻讓最終捕捉到的瞬間更顯珍貴。
"為什么要做疊加處理?""大氣擾動對成像的影響有多大?"在觀測間隙,學生們拋出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來自中科院天文臺的導師發現,這些高中生不僅理解技術原理,更能結合實際操作提出深度思考。當有學生追問"望遠鏡口徑與成像質量的關系"時,導師索性搬來參數對比表,現場演示不同口徑設備捕捉的土星環差異。
這場實踐課的特別之處,在于構建了完整的科學探究閉環。從20:00開始設備調試,到23:30完成最后影像處理,學生們經歷了"觀測-采集-處理-分析"的全鏈條。有學生記錄顯示,為捕捉卡西尼環縫的細微結構,他們累計拍攝了上萬張照片,最終通過疊加技術讓這條僅30公里寬的環縫在影像中清晰顯現。
活動組織者透露,這次實踐課動用了兩套高規格觀測設備,并邀請四位具有豐富觀測經驗的導師駐場指導。相較于傳統課堂,這種"高強度實操"模式讓學生真正實現了從知識接收者到實踐者的轉變。當有學生捧著電腦屏幕感嘆"照片不夠完美"時,導師指著數據曲線說:"這些噪點里藏著大氣湍流的秘密,下次我們可以調整曝光參數再試。"
參與學生撰寫的觀測筆記中,記錄著許多動人細節:調試設備時反復調整赤道儀的執著,捕捉到環縫瞬間的屏息時刻,以及后期處理時為0.1秒曝光差異的激烈討論。這些文字與影像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校園科學記憶——當理論公式轉化為可觸摸的星環影像,當課本插圖變成自己拍攝的作品,天文學的魅力在年輕的心靈中悄然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