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幕計劃影視投資與發行論壇上,新生代制片人馬雙以電影《日掛中天》出品人兼總制片人的身份,分享了她在影視行業變革期的實踐與思考。面對市場波動與創作挑戰,她提出“活下來比活得好更重要”的生存哲學,并從投資邏輯、內容創作到產業生態,系統闡述了新生代影視公司的破局之道。
馬雙以中國電影市場十五年周期為背景,指出行業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競爭”階段。她坦言,當前投資人更注重項目的“抗風險能力”與“性價比”,“十個項目里只有一個能賺錢,內容必須足夠扎實才能脫穎而出”。這種理性認知促使她執掌的薄荷糖影業采取“類型片+作者電影”雙軌策略:一方面推進《目標》(聚焦女性獨居安全)、《人生逃脫術》(犯罪題材)等商業類型片;另一方面為藝術電影設計“結構化開發”與“多元化回收”模式,通過衍生品開發、流媒體合作等方式降低風險。
在內容創作層面,馬雙強調“精準洞察”的核心價值。她認為,劇本的成功50%取決于選題,“好的選題需要捕捉時代情緒、人性矛盾與情感共鳴”。她以《日掛中天》為例,指出項目從劇本到成片的關鍵在于“能否用視聽語言精準傳遞核心表達”。這種對藝術本質的堅持,讓她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后感慨:“當主題曲在廣場響起時,所有資金壓力都化作了成就感。”
作為《日掛中天》的推動者,馬雙分享了藝術電影的生存困境與突破路徑。該項目立項時因“藝術片屬性”遭遇投資冷遇,但她被劇本中“為愛堅守”的情感力量打動,最終以自有資金完成制作。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國際認可后,她總結道:“熱愛是穿越行業低谷的燈塔,只有真正相信故事的價值,才能堅持到被看見的那一刻。”
對于青年創作者,馬雙提出“制片人三要素”:清晰的表達能力、堅定的執行力與持續的學習意識。她透露,薄荷糖影業近年加大了對新導演的扶持力度,通過青幕計劃等平臺連接產業資源與創作人才。“產業經驗與青年創意的碰撞,能讓好故事找到市場路徑。”她以自身從《誤殺》系列到《日掛中天》的轉型經歷為例,鼓勵年輕創作者:“電影是長期主義的事業,敬畏創作、保持熱情,終會收獲確定的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