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近日在海口拉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汽車行業精英的盛會,以思想碰撞與跨域交流為核心,吸引了來自中國、德國、日本、東南亞及中東等地區的行業代表,共同探討新能源領域的最新趨勢與發展方向。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希雅、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狄薇斯、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松永明等國際組織負責人首次齊聚海南,與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CEO克里斯·梅森、泰國工業部工業促進司副司長Dusit Anantarak等政企領袖展開深度對話。國內車企方面,長安朱華榮、上汽王曉秋、廣汽馮興亞等董事長悉數到場,寶馬高樂、奧迪羅英瀚、奔馳佟歐福等跨國企業高管也分享了最新戰略布局。
供應鏈環節同樣星光熠熠,博世徐大全、地平線陳黎明、采埃孚汪潤怡、華為靳玉志等企業代表,圍繞技術協同與生態共建展開討論。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首場論壇中指出,當前行業正處于變革關鍵期,各國企業的技術路線規劃、出海本土化策略及智能駕駛法規完善,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引。
面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快速崛起,傳統豪華品牌正加速本土化轉型。寶馬董事高樂透露,中國已成為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2027年底前將推出超40款新世代產品,2030年純電動車型占比目標達50%。奔馳董事佟歐福宣布,未來兩年將發布多款升級車型,2026年投產的GLC中國專屬加長版已進入籌備階段。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則強調,通過雙品牌戰略,公司已在50天內推出五款新車型,其中三款為純電產品。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銷售副總裁張嵐提出"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三大支柱:構建競爭力電子電氣架構、強化自動駕駛與AI自主研發能力、持續優化成本結構。在智能駕駛領域,BBA選擇與中國供應商深度合作——寶馬、奔馳攜手Momenta,奧迪則與華為ADAS達成協議。不過,這些專屬中國市場的產品線能否反向輸出至全球,仍待市場檢驗。

日系車企同樣加快本土化步伐。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總經理小西良樹宣布三項中國專屬舉措:擴建常熟研發中心、建立區域首席工程師制度、深化與一汽、廣汽、比亞迪等伙伴的合作。穆希雅在回顧IAA Mobility展會上116家中國企業參展的盛況后建議,行業應采取多技術路徑戰略,重點突破電池能量密度、成本控制與安全性提升。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國內車企普遍采取多動力路線并行策略。長安朱華榮預測,2030年新能源占比將達60%,海外銷售超30%,能源結構呈現EV:XEV:ICE=4:4:2的格局。上汽王曉秋認為,2030年新能源滲透率雖將升至70%,但燃油車仍會占據部分市場,形成"433"技術路線格局。廣汽馮興亞、北汽陳巍等也表示,將持續推進純電、混動、氫能等多技術路線發展。
用戶運營成為傳統車企轉型的重要抓手。深藍汽車董事長鄧承浩透露,其新任總裁來自手機與ICT行業,旨在通過跨界融合創新鏈接用戶與生態。朱華榮進一步指出,多品牌戰略有助于覆蓋不同消費群體,長安已通過新能源技術將產品售價提升至70萬元區間。
供應鏈生態融合成為大會另一焦點。采埃孚中國總裁汪潤怡直言,產業鏈需打破"黑箱"模式,通過協同降本實現共贏。博世徐大全呼吁建立共享數據平臺,避免自動駕駛領域的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地平線陳黎明則認為,中國市場的"內卷"特性將推動智駕硬件成本快速下降,但需堅守安全與耐久底線。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指出,德國、歐洲、日本、美國已發布L3/L4自動駕駛法規,中國需加快相關立法進程以支撐技術創新與商業閉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侯福深總結稱,產業可持續發展需凝聚科技創新、供應鏈協同、人才培養、標準共建與國際合作五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