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紅小家電品牌小熊電器因一起養生壺爆炸事件被推上輿論風口。據《新京報》報道,濟南一名網民稱家中使用的小熊電器養生壺突然發生爆炸,導致其一歲孩子全身40%面積被燙傷。事故發生時,養生壺崩出的碎玻璃砸中孩子,熱水潑灑導致嚴重傷害,孩子已于24日接受手術,后續還需進行植皮修復疤痕。
事件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引發社會關注。在新京報相關報道的評論區,網友觀點呈現分化:部分網友認為媒體如實披露品牌名稱而非以“某品牌”代指,體現了新聞專業性,同時表達了對受傷孩子的關切;也有網友對玻璃器具的安全性提出質疑,稱“始終擔心會突然破裂”;更多網友則呼吁品牌方主動擔責,及時解決問題而非推諉。
針對此事,小熊電器相關負責人通過多家媒體回應稱,公司已啟動全面核查程序,并強調“產品安全始終是首位”。負責人表示,事件發生后已安排專人前往醫院協助家屬,后續調查結果將第一時間向公眾通報。公開資料顯示,小熊電器采用自主生產與第三方外協相結合的模式,核心零部件實行自制,旨在提升產品品質與競爭力。目前,涉事批次產品是否為自主生產或外協生產尚未明確,需等待詳細調查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黑貓投訴平臺此前已有多起針對小熊電器養生壺的投訴,其中不乏壺身破裂案例。盡管如此,小熊電器在輿情應對中展現的效率獲得部分認可。分析指出,互聯網時代企業需快速響應輿情,第一時間傳遞負責態度,避免因拖延損害品牌聲譽。
從市場表現看,小熊電器養生壺系列長期占據銷量榜首。僅在某電商平臺,兩款型號產品評價數分別達500萬+和200萬+,全平臺銷量保守估計超千萬臺。據中國質量新聞網報道,2015年至2023年,該品牌養生壺全渠道銷量突破3300萬臺,其受歡迎程度源于持續的功能創新與體驗升級。
針對玻璃養生壺爆炸的可能原因,材料領域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或涉及生產缺陷導致的局部應力集中、冷熱交替過快引發的材料熱脹冷縮不均,以及鋼化玻璃自爆概率等因素。由于安全問題是小家電產品的“紅線”,且爆炸原因復雜,調查需遵循嚴謹流程。盡管小熊電器以“網紅”標簽起家,但其對品質與技術的追求不容忽視。
財務數據顯示,小熊電器近年經歷業績波動后逐步回暖。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47.58億元,同比增長0.98%,但凈利潤同比下滑35.37%,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2025年一季度,營收與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58%和8.24%,“寒氣”有所緩解。而最新發布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5.35億元,同比增長18.9%,歸母凈利潤2.05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分業務看,廚房小家電業務創收16.73億元,同比上漲5.02%;母嬰小家電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40.54%;個護小家電營收貢獻提升12.77%。出海業務方面,國外銷售占比從8.09%提升至16.24%,全球自有品牌布局已覆蓋超100個國家。
在研發與品控領域,小熊電器持續投入。目前,公司已獲2100余項國家專利,構建三級研發體系,擁有五大智能制造基地,自主研發品類超80個、型號900余款,覆蓋廚房電器、生活電器、個人護理、嬰童用品及家居用品等領域。2023年,2000平方米的測試中心投入運營,配備安規、電磁兼容、材料分析等12個專業實驗室及高精度檢測儀器,通過嚴格測試標準體系把控產品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