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車企為固態電池技術爭得頭破血流時,一家扎根汽車零部件行業二十年的老牌企業——德爾股份,悄然完成了從“幕后供應商”到“技術破局者”的華麗轉身。其耗時七年研發的固態電池樣品,不僅通過UN38.3國際運輸安全認證,更憑借差異化技術路線與歐美車企達成合作意向,成為行業黑馬。
德爾股份的轉型并非一時興起。早在2018年,這家以汽車零部件起家的企業便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集結電池領域專家團隊,鎖定固態電池賽道。彼時,硫化物路線因高能量密度備受追捧,但德爾股份卻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氧化物路線。“硫化物路線雖好,但電化學穩定性差、生產成本高,難以快速量產。”德爾股份董秘張磊透露,團隊最終采用濕法涂布工藝,通過簡化生產流程降低技術門檻,為規模化生產鋪平道路。
七年磨一劍,德爾股份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2025年初,上海試制線正式投產,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不同場景的電池樣品。目前,其樣品能量密度已達260Wh/kg,下一代產品目標直指400Wh/kg,性能與主流電池廠商持平。更關鍵的是,通過濕法涂布工藝,生產成本較傳統路線降低約30%,為商業化競爭增添砝碼。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德爾股份二十余年汽零業務的深厚積淀。2024年,公司凈利潤達3242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至24.41億元。其中,新能源業務配套產品收入暴漲74%,占總營收的12%,為固態電池研發提供穩定資金支持。而2017年收購的德國卡酷思,則成為打開歐美市場的“金鑰匙”。這家子公司長期為歐美車企提供隔音、隔熱材料,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我們的固態電池,就是要賣給這些老客戶。”張磊直言,通過UN38.3認證,相當于拿到了國際市場的“入場券”,目前已有多家車企進入合作談判階段。
面對豐田、寧德時代等巨頭的競爭,德爾股份選擇“錯位競爭”。“我們不拼能量密度極限,而是做能賺錢的固態電池。”張磊強調,公司通過三招構建護城河:一是以濕法涂布工藝降低成本,二是依托卡酷思的客戶資源快速切入市場,三是用七年研發積累的技術壁壘形成差異化優勢。這種“務實打法”已初見成效——樣品定制需求激增,歐美車企合作意向明確,量產計劃進入倒計時。
德爾股份的轉型,為傳統制造業提供了新思路:不盲目追逐風口,而是深耕技術、夯實基礎;不空談概念,而是用業績和認證贏得市場。在固態電池這場全球競賽中,中國企業需要的不僅是“高調發聲”,更是像德爾股份這樣“把技術變成產品,把認證變成訂單”的實干精神。當同行還在實驗室里比拼數據時,德爾股份已將樣品裝進汽車,將客戶握在手中,悄然走在了行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