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強市建設的征程中,武漢正以蓬勃姿態加速從“文旅大市”向“文旅強市”邁進。近日,這座長江之畔的都市通過新聞發布會,系統梳理了“十四五”以來在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數據與案例共同勾勒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躍升軌跡。
文藝創作領域,武漢以“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五年間推出京劇《母親》、漢劇《夫人城》、楚劇《漢口茶港》等50余部精品劇目,其中多部作品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京劇《母親》斬獲文華表演獎,雜技《揚帆追夢·浪船》摘得金菊獎,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的承辦更彰顯了城市文化承載力。目前,武漢已有12人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數量居副省級城市之首,琴臺音樂節、武漢國際雜技節等品牌活動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
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武漢圖書館新館、戲曲藝術中心等重點工程相繼開工,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漢劇博物館等8個文化場館已投入使用。100家城市書房與文化驛站構成新型文化空間,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每年超1500場“武漢之夏”“百姓明星”等惠民活動,搭配獲評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的文旅志愿者隊伍,讓文化服務真正觸達市民生活。
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穩步推進,革命文物與歷史建筑保護體系不斷完善。黃陂盤龍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平和打包廠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獎,2024年文博場館年接待量突破千萬人次,紅色旅游、文博旅游與非遺旅游的深度融合成為新亮點。
產業融合催生新動能。2024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7%,長江出版傳媒、武漢理工數傳等8家企業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小紅書、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落戶帶動數字出版、網絡視聽等新業態集群發展,2025年上半年文化娛樂業新登記企業數量激增387%,增速領跑各行業。
文旅品牌構建成效顯著。依托黃鶴樓、知音文化區等資源,武漢打造“一橋兩山”文旅核心區,木蘭湖旅游度假區晉升國家級,江漢路、楚河漢街入選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漢馬”“武網”等賽事影響力持續擴大,“跟著春晚游武漢”“賞櫻花”等活動成為城市文化IP。2025年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與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12%和16%,武漢穩居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