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當網絡上流傳著這樣的調侃時,現實中的機器人產業卻正朝著“進廠打工”的方向大步邁進。近日,宇樹科技副總經理杜鑫峰在公開場合透露,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已在文娛表演領域廣泛應用,同時在工業巡檢、電網運維、儲能管理等多個場景中展現出實用價值。杜鑫峰強調,未來機器人不僅能為生活提供情緒價值,更將深入復雜、繁重且重復的工作領域,成為“打工人”的新選擇。
這一消息引發了社會熱議。有人擔憂:“我還沒找到工作,機器人卻要搶飯碗了?”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機器人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距離真正“取代人類打工”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例如,機器人要適應工廠環境,需先解決工作環境感知與流程熟悉的問題。目前,這一過程仍面臨技術挑戰,需通過真實環境數據采集與仿真訓練不斷優化。
具體而言,機器人需在人工遙控下完成抓取、移動等基礎操作,積累有效任務樣本;同時,依托算力在三維孿生環境中批量生成訓練場景,實現“進化”。以宇樹科技為例,其早在2022年6月便推出了工業級四足機器人B1,成功進入電力巡檢、消防救援等非結構性環境,替代人工完成搬運、搶險救災等任務。這種“先野外后工廠”的路徑,暫時緩解了公眾對就業的焦慮。
盡管技術尚未成熟,但機器人產業的商業前景已引發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9月17日,有消息稱估值超百億的宇樹科技計劃于10-12月提交上市申請,這一消息瞬間點燃了A股市場的熱情。其中,間接持股0.3%的首開股份股價連續漲停,市值暴漲152%,相關概念股集體走強,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
宇樹科技之所以備受追捧,與其市場份額與盈利能力密不可分。數據顯示,其四足機器人全球市場份額占比近70%,穩居行業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已涉足軍工領域,產品覆蓋多場景應用。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定價策略也頗具競爭力。2019年,其發布的后空翻四足機器人AlienGo售價40萬元,仍賣出數百臺;2020年,教育版四足機器人A1以不足10萬元的價格打破行業底價;2021年,消費級四足機器人Go1售價降至1.6萬元,年出貨量近千臺;2023年7月,新品Unitree Go2起售價僅9997元,首次將消費級機器狗價格拉至萬元以下,引發同行震動。
從高端定制到大眾消費,宇樹科技通過技術迭代與成本控制,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邊界。盡管當前“機器人打工”仍面臨技術瓶頸,但其商業潛力與市場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未來,隨著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機器人或許真的會成為人類職場的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