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算力需求席卷全球的浪潮中,中國國產AI芯片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隨著阿里宣布三年內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與AI硬件基礎設施,百度昆侖芯斬獲中國移動十億元級訂單,國內芯片廠商與光通信產業鏈正加速技術迭代與市場布局,試圖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據行業分析,英偉達芯片供應的不穩定為國內廠商提供了關鍵窗口期。Bernstein研報預測,2025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395億美元,本土化率從2023年的17%躍升至2027年的55%。這一趨勢背后,是互聯網巨頭與芯片廠商的雙重發力:阿里過去四個季度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超千億元,百度昆侖芯則通過中標中國移動大單,成為互聯網大廠自研芯片商業化突破的標桿。
市場需求的爆發直接反映在廠商業績中。寒武紀上半年營收同比激增4347.82%,云端產品線成為主要增長極;海光信息營收增長45.21%,稱“國產高端芯片需求持續攀升”;芯原股份二季度末在手訂單達30.25億元,AI算力相關訂單占比超六成。行業人士指出,國內廠商在AI推理芯片領域已具備競爭力,當前亟需通過產能擴張滿足市場需求。華虹公司、中芯國際等企業正通過并購與增發加速布局。
AI芯片的爆發式增長也推動上游產業鏈升級。光模塊成為競爭焦點,1.6T模塊與共封裝光學(CPO)技術加速落地。立訊技術、愛德泰等廠商在光電博覽會上展示了前沿方案。上銀基金惠軍分析,2025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將達121億美元,CPO滲透率預計在2026年突破20%,成為下一代光互連主流方案。這一趨勢已體現在財報中:新易盛凈利潤同比增長355.68%,中際旭創凈利潤增長69.40%,均稱“800G與1.6T產品需求激增”。
然而,產業擴張仍面臨多重挑戰。產能與交付壓力首當其沖,國盛證券指出,行業痛點已從“需求不足”轉向“供應緊張”。中際旭創坦言,部分原材料供應偏緊,新易盛、天孚通信等企業正加速泰國工廠產能建設。更關鍵的是軟件生態短板,清華大學翟季冬教授表示,國內硬件性能已接近或超越英偉達,但軟件生態仍需完善,包括調度器、內存管理、編程框架等環節。
阿里巴巴吳泳銘指出,未來云計算市場集中度將提升,開發者傾向于選擇技術組合全面的廠商。上海證券研報強調,完善的軟件平臺是釋放硬件性能、降低用戶門檻的關鍵。目前,國內頭部企業正通過生態建設提升競爭力,試圖在AI芯片領域實現“硬件+軟件”的全鏈條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