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期間,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首次以公開身份亮相圓桌論壇。這位因機器人技術突破而備受關注的企業家,在宣布公司IPO計劃后,系統闡述了AI與機器人融合過程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機遇。
王興興坦言,十二年前接觸AI領域時曾陷入認知誤區。"2011年我系統研究過AI技術,但當時相關學術資料匱乏,實驗環境也不成熟。"他回憶道,當時判斷該領域短期內難有突破,轉而將精力投入機器人本體研發。這種戰略選擇使其錯失早期AI發展窗口,"現在看來這是職業生涯最大的遺憾"。
當前具身智能發展面臨三重挑戰:數據層面存在采集標準不統一、標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有效數據利用率不足30%;模型架構方面,多模態信息融合存在技術瓶頸,特別是視覺-動作模態對齊的精度有待提升;工程實踐中,從視頻指令到機器人執行的動作轉換,成功率仍低于行業預期。
作為硬件主導型科技企業,宇樹科技在擴張過程中暴露出組織管理痛點。"當團隊規模突破500人后,出現典型的'大企業病'。"王興興指出,跨部門協作效率下降20%,關鍵崗位人才密度稀釋,項目交付周期平均延長15天。這促使公司重構管理體系,建立"技術中臺+業務鐵三角"的新型組織架構。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王興興對AI產業化前景保持樂觀。他特別強調新生代創業者的歷史機遇:"現在開發AI應用的成本比五年前降低80%,三個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就能實現過去需要百人團隊完成的技術突破。"這種技術民主化趨勢,正在重塑創新創業生態。
針對行業新人,王興興給出務實建議:建立"T型"知識結構,在保持專業深度的同時拓展跨領域認知;采用敏捷開發模式,將產品迭代周期壓縮至兩周以內;重視數據閉環建設,通過真實場景反饋持續優化模型。他特別提醒:"不要被既有經驗束縛,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