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近期因一場輿論風波再度成為焦點,西貝與羅永浩的“預制菜之爭”將這家老牌餐飲企業推上風口浪尖。事件起因于羅永浩在直播中直言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此言一出,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迅速回應,先是否認指控并揚言起訴,隨后開放全國門店后廚供公眾參觀,試圖自證清白。然而,媒體在后廚拍攝到袋裝雞湯、冷凍魚等預制食材,反而引發更多質疑,甚至有參觀者未持健康證進入操作區,進一步加劇了食品安全爭議。
這場風波對西貝的沖擊迅速顯現。據內部人士透露,風波爆發后兩日內,西貝全國門店日營業額驟降數百萬元,多地客流明顯減少。更嚴峻的是,輿論將西貝與“又貴又難吃”劃上等號,品牌信任危機直接威脅其上市計劃。按照IPO規則,企業若在關鍵考察期(通常為申報前三年)出現業績大幅波動或負面事件,可能觸發監管問詢,甚至導致對賭條款生效,迫使創始人以股份或現金補償投資人。
西貝的焦慮并非僅源于輿論。早在兩年前,賈國龍便將2026年完成IPO定為戰略目標,為此啟動了一系列資本化動作:斥資建設國內餐飲業規模最大的單體中央廚房,調整股權結構搭建員工持股平臺,并分別于2021年、2025年引入專業投資機構。這些舉措旨在向資本市場證明其具備“標準化體系”和規模化擴張能力,但現實卻與預期存在差距。招股書顯示,同期遞表港交所的老鄉雞已通過自建養雞場、中央廚房到門店的一體化供應鏈,實現營收從45.28億元增至62.88億元,利潤從2.52億元提升至4.09億元,市場份額躍居中式快餐第一。而西貝至今仍停留在IPO準備階段,與已上市的綠茶餐廳、小菜園等后起之秀形成鮮明對比。
內部增長乏力更讓西貝雪上加霜。據賈國龍透露,截至2025年5月,西貝營收已進入下滑區間,平均利潤率僅5%,遠低于同期綠茶餐飲的10.95%和小菜園的14.09%。戰略搖擺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來,西貝連續推出燕麥工坊、麥香村、超級肉夾饃等11個新品牌,投入超5億元,卻無一成功。定位頻繁變更更導致資源分散,從“莜面村”到“西北菜”,再到“烹羊專家”“兒童餐餐廳”,十年間十次調整均未形成穩定增長曲線。與此同時,高額營銷成本進一步推高菜價,21元一個的古法戧面饅頭、108元5根的羊排等定價引發消費者吐槽“月薪2萬吃不起”,而管理層承認,復雜的管理架構導致門店層層加價,總部抽成5%至10%,價格虛高卻難轉化為利潤。
行業環境的變化也在擠壓西貝的生存空間。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7月,北京、上海餐飲收入分別同比下降3.6%和2.9%,跑輸全國3.8%的平均增速。一線城市餐飲業面臨“雙重夾擊”:成本端,租金、人工、水電費用高企;需求端,消費者追求性價比,客單價下滑。對于人均消費超100元的西貝而言,“貴”從曾經的溢價資本變為致命弱點。賈國龍曾表示“貴不是問題,貴得不值才是問題”,但在消費趨冷、中產客流減少的背景下,這一邏輯已難以成立。
風波中,西貝的應對顯得進退失據。先是發布致歉信承諾將兒童餐、烤羊肉串等核心菜品改為門店現做,隨后秒刪又重發,稱“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卻未正面回應羅永浩的質疑,引發新一輪指責。法律人士指出,創始人親自下場激化輿論,等于主動暴露企業供應商、食品安全等要害問題,可能引發監管連鎖反應。而消費者對西貝的印象已從“高端餐飲”固化為“預制菜代表”,品牌修復難度陡增。
這場危機暴露的不僅是公關短板,更是資本倒逼下的系統性困境。從IPO時間表到業績壓力,從戰略迷失到消費環境劇變,西貝的每一步都踩在緊繃的鋼絲上。賈國龍在2024年9月重新出任CEO,試圖親自帶隊沖刺,但越是急切,越容易失控。當“預制菜之爭”演變為對商業模式、定價邏輯、增長可持續性的全面質疑時,西貝的挑戰已遠超一場輿論戰的范疇,而成為關乎生存的生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