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餐飲品牌西貝因“預制菜”爭議引發廣泛關注,最終以公開致歉信形式回應消費者關切。企業承諾將調整中央廚房加工模式,逐步將部分菜品改為門店現場制作,并明確表示所有大豆油菜品將改用非轉基因油,兒童餐等品類將全面實現現制現炒。這一系列整改措施被視為對消費者質疑的直接回應。
爭議的核心在于企業與消費者對“預制菜”概念的認知差異。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曾公開宣稱“門店100%無預制菜”,但媒體調查發現,部分標注現做的菜品實際來自預制食品供應商。例如,售價較高的手工戧面饅頭被曝由安徽某企業集中生產,而非門店現場制作。賈國龍對此解釋稱,饅頭屬于主食類,國家標準允許中央廚房加工后門店加熱,因此不算預制菜。但這種解釋未能平息公眾質疑。
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抵觸情緒,本質是對“價值對等”的訴求。羅永浩曾公開呼吁,餐飲企業應明確標注是否使用預制菜,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他指出,消費者愿意為現做菜品支付溢價,但若實際提供的是工業化產品,則涉嫌價格欺詐。人民日報也曾發文強調,餐飲業發展需兼顧效率與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透明的需求。
西貝的整改措施包括:2025年10月前完成所有門店加工模式調整,兒童餐、現串、現鹵等品類改為現場制作;全面停用預制大豆油,改用非轉基因產品;暫停后廚參觀活動,將運營重心轉向堂食服務體驗。有店長透露,此前開放后廚參觀導致現場混亂,甚至引發食品安全投訴,因此總部決定暫停該活動。
關于商場餐飲能否使用明火的問題,行業內部存在不同觀點。有商場運營方表示,部分餐飲區域配備燃氣管道,可實現明火烹飪,但地下室等區域因消防要求只能用電。另一家商場負責人則指出,燃氣開通成本較高,涉及審批、設計和施工等環節,因此部分餐飲品牌選擇電加熱設備。不過,多位從業者承認,燃氣烹飪的“鍋氣”是電加熱難以替代的,這也是中餐消費者關注的重點。
餐飲業標準化與消費者預期的矛盾日益凸顯。一位商場運營方透露,目前多數品牌采用“中央廚房粗加工+門店現炒”模式,既保障原料可控和味道統一,又兼顧效率。但監管部門對半成品食材的管控極為嚴格,需通過連鎖化、集中加工確保食品安全。這種模式雖符合行業標準,卻與消費者對“現做現炒”的期待存在差距。
消費者并非完全拒絕預制菜,而是反對商家以現做名義提供預制產品卻收取高價。行業專家云棲居士認為,企業需從消費者視角出發,而非僅依賴國家標準。他指出,合規是底線,用戶體驗才是核心競爭力。那些能將消費者需求融入運營基因的企業,將在市場變革中占據優勢。
西貝的致歉信被視為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企業承認此前溝通不足,承諾未來將“打明牌、做透明西貝”,并借鑒胖東來的服務模式。這場爭議也促使行業重新思考: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如何平衡消費者對安全、透明和價值的期待。對于餐飲品牌而言,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始終是經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