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世博園區近日成為全球科技與金融領域的焦點,"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在此拉開帷幕。這場匯聚近200家企業的科技盛會,以10000平方米科技展覽和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的規模,集中展示了30余項前沿科技產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由張江機器人谷、漕河涇開發區、合肥科大硅谷和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四大展團聯合打造的"機器人小鎮",40家具身智能企業在此展開了一場科技與生活的深度對話。
在"具身智能:從泛化到行動,重塑產業未來"論壇上,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時間表成為熱議話題。現場展示的各類機器人正用實際行動回應著這一期待:開普勒K2大黃蜂以"充電1小時,工作8小時"的續航能力,配合雙臂搬運30公斤重物的性能,與觀眾進行著握手、比心等互動;智元機器人則通過"四機聯動"展示,將鼓樂表演、擬人交互、工業級后空翻和精準倒咖啡等技術融為一體,勾勒出未來生活的多種可能。
螞蟻集團旗下靈波科技推出的R1機器人成為餐飲領域的明星。這款具備多模態感知能力的設備,在現場化身"機器人廚師",從識別食材到完成紅燒雞翅、生炒排骨等菜肴的烹飪,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其搭載的靈波開放平臺更可提供導購、導覽、輕餐飲等解決方案,上海歷史博物館已試點其導覽功能,實現"1對N"的個性化服務。據現場體驗的記者反饋,機器人烹飪的紅燒雞翅"味道很不錯"。
服務機器人的進化軌跡在此次大會上清晰可見。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帶來的雙足行走仿生恐龍,以及能自主取飲料的"貢嘎一號"四代機,展示著仿生技術的突破;卓益得機器人的"行者"系列化身超市助手,提供端茶倒水服務;調酒大師ROBOT BARTENDER用150秒完成精準調制的雞尾酒;中科深谷的智能按摩機器人則實現1秒定位背部理療位置。這些應用場景的拓展,標志著機器人正從工業領域向生活服務全面滲透。
產業數據的增長印證著這一趨勢:中國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4年服務機器人產量突破1051.9萬套,同比增長34.3%。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8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080億美元,其中服務機器人年復合增長率達25%。核心部件成本的下降更為普及奠定基礎,新一代關節模組價格已從千元級降至百元區間,靈巧手成本有望在3年內從5萬元降至500元以下。
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中國機器人產業形成獨特發展路徑。完整的產業鏈使深圳企業能快速完成產品迭代,14億人的生活服務需求提供了豐富測試場景,北京、上海等地的專項政策與資本市場形成合力。但挑戰依然存在,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指出,人形機器人需具備十種以上功能才具備經濟可行性,當前技術距離"保姆級"服務仍有5-10年發展期。
情感陪伴或成為突破口。珞博智能創始人孫兆治分享的產品設計理念頗具啟發:將機器人定位為"可可愛愛的小寵物",通過擬真互動和容錯設計,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這種思路與靈波科技"從餐飲導覽切入家庭"的戰略形成呼應,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找準用戶痛點,實現技術價值與生活需求的精準對接。
當國際巨頭如Figure AI、特斯拉Optimus、1X Technologies紛紛布局家庭場景時,中國企業的實踐展現出獨特優勢。從炒菜機器人到導覽服務,從工業搬運到情感陪伴,這些扎根生活場景的創新,正在將科技普惠從虛擬世界延伸至物理空間。或許用不了多久,推開家門時迎接你的將不僅是智能音箱,還有端著熱茶的機器人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