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飲行業因預制菜話題再度引發廣泛關注,起因是知名人士羅永浩對某連鎖品牌預制菜模式的公開質疑,相關討論迅速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事件持續發酵下,涉事品牌西貝莜面村迅速調整運營策略,于14日宣布全國門店暫停后廚開放參觀,此舉距離其高調推出"透明廚房"計劃僅過去兩天。
據內部人士透露,此次政策轉向源于多重運營壓力。北京某門店店長向媒體表示,開放參觀期間大量顧客涌入后廚區域,不僅造成用餐環境混亂,更引發就餐客人投訴。另有門店負責人指出,營業高峰期同時接待參觀與正常服務存在安全隱患,與食品安全規范要求存在沖突。目前,各門店已引導消費者通過明檔廚房進行有限度觀察。
值得關注的是,行業監管層面早已出現政策動向。浙江經視報道顯示,該省自2022年3月起實施的《電子商務條例》明確要求,從事網絡餐飲服務的商家必須在經營頁面顯著位置實時公開食品加工過程。這項被稱作"陽光廚房"的監管措施,要求外賣商家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并保持常態化運作,為全國餐飲業透明化運營提供了政策樣本。
在頭部品牌收緊后廚開放的同時,行業內部正呈現分化態勢。多家餐飲企業開始嘗試直播后廚現炒過程,某直播平臺數據顯示,部分品牌直播間同時在線人數突破9萬,這種新型互動模式既滿足消費者知情權,又成為品牌營銷新渠道。餐飲分析師指出,這種轉變反映出行業對透明化運營的迫切需求。
針對預制菜引發的信任危機,權威媒體評論指出,消費者抵觸的并非預制產品本身,而是商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模糊態度。部分企業刻意強調"現做"概念,卻對預制環節避而不談,這種文字游戲加劇了消費疑慮。專家建議,建立全流程可視化體系,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從原料到成品的透明追溯,才是重建消費信任的關鍵路徑。
目前,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將后廚透明度納入日常檢查范圍。業內人士透露,部分連鎖品牌正在研發智能監控系統,計劃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加工數據實時上傳,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菜品制作全流程。這場由預制菜引發的行業變革,正在推動中國餐飲業向更透明、更規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