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與環(huán)保理念的雙重驅動下,騎行運動正迎來新一輪熱潮,其中折疊自行車憑借其便攜性成為城市通勤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的新寵。在此背景下,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行科工”),被譽為“全球折疊車龍頭”,正加速推進其港股IPO進程。
2025年7月,大行科工順利通過中國證監(jiān)會的備案審查,并在隨后更新了招股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二次上市申請。然而,這家公司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市場對其上市前的突擊分紅和外包風險等問題提出了諸多質疑。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大行科工在推進IPO期間的高比例分紅策略。自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公司已累計派發(fā)股息約6150萬元。而公司的股權結構高度集中,創(chuàng)始人韓德瑋直接持有并控制超過90%的股份,這意味著大部分分紅最終落入了他的口袋。這種“一股獨大”的現(xiàn)象引發(fā)了市場對其大股東套現(xiàn)嫌疑的擔憂。
與高比例分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行科工的產能嚴重依賴代工。其唯一的惠州工廠年產能僅為9萬輛,而2024年前三季度的實際銷量卻達到了17.52萬輛,近六成的產能需求需通過外包解決。這種“有錢分紅、沒錢擴產”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質疑聲,認為公司可能將經(jīng)營風險轉嫁給資本市場,通過分紅套現(xiàn)后再利用IPO募資擴建新廠。
大行科工在研發(fā)支出上的吝嗇也引發(fā)了關注。盡管公司正處于市場擴張與技術升級的關鍵期,但其研發(fā)開支遠低于分紅金額。2022年至2025年4月,公司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900萬元、1070萬元、1760萬元和650萬元。這種將大量利潤用于分紅而非研發(fā)或渠道建設的做法,讓市場對其長期競爭力產生了疑慮。
大行科工在高比例分紅的同時,還面臨著欠繳員工社保和公積金的問題。盡管公司表示這是因部分員工基于個人原因拒絕全額繳納或轉移困難所致,但每年超過百萬元的欠繳金額仍讓市場對其社會責任感產生了質疑。
在擴產計劃方面,大行科工寄希望于IPO募資建設新廠,預計新廠將在2027年投產。然而,折疊車市場的熱度能否持續(xù)到大行科工新廠投產之時仍是個未知數(shù)。盡管全球折疊自行車市場規(guī)模近年來增長迅速,但其作為整體自行車市場的細分市場之一,行業(yè)“天花板”相對較低。
在市場競爭方面,大行科工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眾多品牌的激烈競爭。其惠州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持續(xù)超過100%,代工比例不斷攀升。然而,代工模式的先天缺陷如品控問題等也逐漸暴露出來,導致退換貨率上升。與OEM供應商生產的產品相比,公司內部生產的產品毛利率更高,這也促使大行科工考慮自建新廠以提升盈利能力。
盡管大行科工在代工策略上取得了短期的市場擴張和盈利增長,但過度依賴代工可能削弱其技術護城河和品牌美譽度。尤其是在電助力自行車等新興賽道上,代工模式難以滿足高精度生產需求。因此,大行科工需要將代工從“被動選擇”轉化為“戰(zhàn)略工具”,在折疊自行車行業(yè)的紅海中突圍,實現(xiàn)從“代工品牌”到“技術品牌”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