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能源汽車展廳,一種千篇一律的景象映入眼簾:中控臺上橫亙著巨大的屏幕,下方則標配著兩個無線充電板。這樣的設計已經成為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共同特征,高度相似,缺乏個性。這背后隱藏的邏輯是什么?它又為中國汽車的崛起之路帶來了哪些潛在風險?
這一設計趨勢的出現,部分原因在于其背后的經濟效益。傳統內飾開發需投入巨資于模具、測試及設計等環節,費用高達數千萬至數億元。而電動車內飾的供應鏈成熟,大大縮短了造車周期,降低了成本。主流電動車內飾零部件成本大約在1.5萬至3萬元之間,其中座椅占比近半,中控區域(包括大屏、儀表等)約占四分之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價格戰,這種“經濟實惠”的方案自然成了車企們的首選。
消費者的認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知不覺中,“電動車等于大屏加大沙發”的觀念深入人心。車企在市場壓力下,更傾向于迎合主流預期,而非冒險創新。這種雙向互動,最終導致了設計的同質化。
曾經,中國電動車憑借新穎設計和智能體驗在海外贏得贊譽。然而,如今海外市場的風向正在轉變。海外消費者開始質疑這種千篇一律的設計,甚至戲謔地稱中國電動車為“買平板送車”。中國電動車的新鮮感正在消退,吸引力減弱。
同質化設計對高端市場的沖擊尤為嚴重。高端品牌的核心在于提供獨特性和稀缺性帶來的心理滿足。然而,當消費者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買高端電動車時,卻發現內飾與低端車型高度相似,這種稀缺性和獨特性蕩然無存,高端溢價的基礎瞬間崩塌。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與大規模生產與高端品牌所追求的“手工”、“獨特工藝”等理念相沖突,進一步削弱了高端電動車的吸引力。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汽車產業在美學積淀和原創設計理念體系上的不足。歐美頂級車企擁有成熟的設計哲學、美學語言傳承和龐大的專業團隊,而國產車則多停留在模仿階段,缺乏從品牌文化到交互場景的一體化頂層設計。同時,由于管理層過度干預、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即便引入國外設計師,也難以充分發揮其才華。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中國車企需要尊重設計,構建獨立的設計體系。這意味著要摒棄以數量取勝的策略,給予設計充分的打磨時間。同時,還需要培養跨界復合人才,深挖東方美學富礦,將獨特的東方美學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打造具有全球辨識度的中國電動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