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車規級芯片與消費級芯片在汽車應用中的爭議持續發酵。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通過視頻公開闡述了兩者間的顯著差異,并表明了奧迪的立場。
李鳳剛指出,盡管一些車企認為消費級芯片在計算能力和安全性上能夠滿足需求,但奧迪并未選擇這一路徑。他解釋,車規級芯片是嚴格按照國際標準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認證流程篩選的,確保了芯片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他進一步分析了兩類芯片應用環境的不同。消費電子如手機、電腦等通常在室內使用,環境相對溫和。而汽車則需面對多變的天氣條件、顛簸的道路以及復雜的電磁環境,這對芯片的耐用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車規級芯片的工作溫度范圍可達-40℃至150℃,遠超消費級芯片的0℃至70℃。車規級芯片在材料選擇上也更為嚴格,需具備耐高溫、抗腐蝕等特性。
在使用壽命方面,消費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迅速,設計壽命多為3-5年。相比之下,汽車的使用壽命往往長達10-15年甚至更久。因此,車規級芯片要求供應商能夠提供穩定供貨至少10年,且不同批次產品之間需保持高度一致性。
安全余量方面,李鳳剛強調,汽車作為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至關重要。消費級芯片的缺陷率允許達到500PPM(每百萬件中有500件可能出現故障),而車規級芯片的缺陷率則要求低于1PPM。這一嚴格要求體現了奧迪對乘客安全的重視。
針對這一爭議,汽車博主陳震也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在小米YU7的座艙部分使用消費級芯片并無不妥。他指出,行業標準允許在座艙等非關鍵安全部位使用消費級芯片,而動力控制、車身控制等關鍵系統則必須使用車規級芯片。他還提到特斯拉此前也曾在座艙部分使用AMD RYZEN消費級芯片,并未出現嚴重問題。
另一位汽車博主“CarEngineer何先生”同樣認為,小米在座艙芯片的選擇上并無大礙。他指出,雖然小米使用的是高通8 gen3消費級芯片,但只要其控制器核心板通過了AEC-Q104等車規級認證,就能滿足汽車使用的要求。他補充說,比亞迪和特斯拉也早已在非關鍵部位使用了非車規級芯片。
這場爭議不僅反映了汽車行業對芯片選擇的嚴謹態度,也引發了關于技術創新與安全標準的深入討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將是未來汽車制造領域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