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標榜為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體”的Manus引發(fā)了廣泛關注。這款智能體不僅因其技術概念而備受矚目,更因一系列企業(yè)變動——包括裁員、人才流失以及總部遷移等事件,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據悉,Manus的官方社交媒體賬號,如微博和小紅書,已清空所有內容。同時,中國用戶訪問其官方網站時,頁面顯示“所在地區(qū)不可用”,與之前顯示的“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fā)中”大相徑庭。這些變化預示著Manus正在經歷重大調整。
早在之前,就有媒體報道指出,Manus在中國解雇了數十名員工,并將部分團隊轉移至新加坡。與此同時,該公司在新加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馬特奧和日本東京積極招募新員工,涵蓋工程師、產品經理和數據分析師等多個職位。這一系列動作背后,隱藏著更為復雜的背景。
根據外媒報道,自今年1月起生效的美國新規(guī)要求,美國資本和高端技術流向境外AI等關鍵領域時,必須接受報備審查。由于Benchmark曾領投Manus的7500萬美元融資,該筆資金因此進入了美國財政部的安全審查流程。為避免審查障礙并更好地融入國際生態(tài),投資方建議Manus將總部遷出中國。
除了資本層面的壓力,技術封鎖也成為影響Manus決策的關鍵因素。隨著美國對中國AI芯片禁售政策的升級,Manus難以獲取英偉達等供應商的先進芯片,導致其智能體的迭代升級遭遇阻礙。相比之下,新加坡作為國際資本與技術的交匯點,能夠為AI創(chuàng)業(yè)公司提供更穩(wěn)定的運營環(huán)境,尤其是在芯片供應方面。
實際上,Manus聯創(chuàng)兼首席產品官張濤,在新加坡SuperAI大會上已明確表示,公司總部現已遷至新加坡,并啟動了當地的招聘計劃,涵蓋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職位,月薪范圍高達8000至16000美元,這進一步印證了其“出走”的決心。
在商業(yè)層面,Manus也面臨著增長壓力。今年3月,憑借“通用AI智能體”產品,Manus迅速走紅,內測碼甚至被炒至高達10萬元。然而,伴隨著爆火的是諸多爭議。有網友和自媒體質疑其技術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而是對現有大模型的整合。加之其官網和注冊方式主要針對海外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對其營銷策略的質疑。
5月開放注冊后,Manus的月活躍用戶數非但沒有增長,反而大幅下滑至約1000萬,用戶留存率面臨嚴峻考驗。在收費方面,盡管提供了基礎、Plus和Pro等多種計劃,但用戶普遍認為定價過高,且各計劃間的功能差異并不明顯,導致收費效果不佳。高盛的最新報告也指出,國內AI應用發(fā)展更傾向于ToB導向,而Manus面向消費者和開發(fā)者的業(yè)務模式與中國市場主流需求存在差距。
由于Manus的技術基于現有大模型的整合,其競爭門檻并不高。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廠商推出了類似AI智能體,且在某些方面的落地效果甚至超過了Manus。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Manus都面臨著來自產品和商業(yè)模式的雙重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