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一股新的風向標。比亞迪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限時一口價”促銷活動,轉而實施新的購車政策。與此同時,特斯拉中國也對外宣布,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的售價將上調1萬元。這一系列動作被業界視為汽車市場“價格戰”即將告一段落的信號。
回顧今年前五個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282.6萬輛和1274.8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2.7%和10.9%。然而,在產銷兩旺的背后,汽車行業的盈利能力卻令人擔憂。不少整車企業利潤微薄,上游供應商的賬期被不斷拉長,下游經銷商也面臨虧損的困境。整個汽車市場呈現出一種“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現象。
這種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汽車行業無序的“價格戰”。從“油電同價”到“電比油低”,再到“豪車大幅打折”和“限時一口價”,短短三年內,汽車市場已經歷了四輪激烈的“價格戰”。雖然“價格戰”在家電、手機等行業并不罕見,但當汽車行業也陷入這種無序競爭時,其對產業生態的破壞性便顯得尤為突出。
無序“價格戰”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增加銷量,但長期來看,卻會嚴重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引發一系列問題。有的企業為了短期利益,忽視了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創新投入,導致行業整體競爭力下降;有的企業則利用市場地位,向上下游企業施壓,延長賬期,轉嫁成本,威脅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更有甚者,通過偷工減料、減質減配等手段降低成本,嚴重破壞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當然,有人認為無序“價格戰”對消費者有利,因為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價格。然而,汽車作為一種高價值的耐用消費品,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無序“價格戰”的持續升溫,很可能會導致車企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產品質量,從而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汽車行業這種無序的“價格戰”顯然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格格不入。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完整、生產組織方式智能化、創新能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而汽車行業這種內耗性的競爭,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和要素,還抑制了創新活力的釋放,阻礙了供需之間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此次車市“價格戰”能夠踩下剎車,一方面是因為車企“降價提量”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以某頭部車企為例,今年上半年其月銷量已穩定在30多萬輛。這表明,單純依靠降價來刺激銷量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弱。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對“內卷式”競爭的治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中汽協發布的倡議書得到了行業的積極響應,工信部也明確表示將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也強調了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的重要性。會議提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這為汽車行業下一步的治理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汽車行業必須摒棄無序的“價格戰”,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創新和服務的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品質的汽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