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東風集團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其自主板塊的革新進程。這一變革的核心,是奕派科技的誕生,它被賦予了統合從商業策略到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及服務等全鏈條資源的重任,旨在實現自主乘用車業務的全面升級。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突破50%,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態勢愈發明顯,東風集團的這一舉措不僅是對品牌結構的簡單調整,更是對分散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合力”的姿態迎接全球市場的挑戰。
這股整合之風并非東風集團所獨有,整個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整合浪潮。2025年初,吉利控股通過收購領克51%的股權,完成了極氪科技集團的組建,耗資近百億。此次整合行動迅速而高效,旨在解決內部研發資源的重復投入與價格區間重疊的問題。整合后的極氪與領克形成了明確的戰略定位:極氪主攻30萬元以上的豪華純電市場,致力于品牌高度的提升;領克則專注于20萬元以上的混動與小型純電領域,拓寬市場覆蓋范圍。這種深度整合不僅消除了內部競爭,更重塑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資源的集中配置、供應鏈的統一管理以及生產布局的優化,實現了成本的顯著降低、運營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技術迭代與創新應用的加速。
行業內整合模式的多元化趨勢同樣顯著。比亞迪憑借其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構建了涵蓋DM-i混動、云輦系統等核心技術的“技術生態”,自研核心部件比例超過70%,展示了整合在掌控核心技術鏈、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以及實現成本最優化方面的巨大優勢。與此同時,零跑汽車通過與Stellantis集團的技術合作,輸出技術平臺、共享研發成果,并開展渠道互換,探索出了一條輕資產國際化的新路徑。這種整合或聯盟模式有效分擔了全球化擴張的高昂成本與風險,迅速獲得了國際市場的準入與本地化運營能力。而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則著眼于組織結構的精簡與效率的提升,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形成區域集群模式,靈活應對日益嚴峻的成本挑戰。
東風等企業的整合實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其核心在于技術的自主化與體系的效率化。東風汽車近三年投入500億研發資金,在固態電池、氫動力平臺、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徹底摒棄了“市場換技術”的傳統路徑。東風汽車的這一深刻變革,預示著轉型已成為未來車企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趨勢也體現在反向本土化現象上:奧迪E5 Sportback搭載了華為鴻蒙智能座艙,廣汽豐田鉑智系列引入了激光雷達系統,這些案例均表明,自主車企正在推動合資車企的進步。
從東風奕派科技到極氪科技集團,中國車企的整合浪潮已超越了傳統的戰術調整范疇,成為生產關系系統性重構的生動寫照。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過半的關鍵時刻,行業競爭的重心已從增量市場的爭奪轉向效率的比拼,構建全價值鏈閉環已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硬性要求。深度整合與體系質變,正引領著中國車企向全球汽車產業的中心舞臺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