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公交車充電過程并非簡單的插拔操作,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機制。近日,我們深入探討了這一過程,以期為讀者揭示其神秘面紗。
充電過程從物理連接開始,但這僅僅是第一步。緊接著,低壓輔助系統上電,為車輛的控制裝置提供必要的電力支持。此時,充電機和車輛電池管理系統(BMS)之間的連接已經建立,為后續的充電過程奠定了基礎。
在充電槍插入充電口后,通過檢測點1的電壓變化,系統能夠判斷充電槍是否正確連接。當充電槍未插入時,檢測點1的對地電壓為6V;而當充電槍插入后,該電壓降至4V,從而觸發充電機開始充電流程。
隨后,充電進入握手階段。此階段包括發送握手報文、進行絕緣檢測以及雙方發送辨識報文。絕緣檢測確保充電過程的安全性,而辨識報文則幫助雙方確認必要信息,為后續充電參數配置做準備。
握手完成后,充電機和BMS進入充電參數配置階段。充電機向BMS發送其最大輸出能力的報文,BMS則根據這一信息判斷是否能夠進行充電。一旦充電參數配置完成,充電機和BMS便進入正式的充電階段。
在充電過程中,BMS實時向充電機發送電池充電需求,充電機則根據這些需求調整充電電壓和電流,確保充電過程平穩進行。同時,雙方相互發送充電狀態信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充電的結束條件包括電池狀態達到BMS設定的充電結束條件、收到充電機終止充電報文等。同樣,充電機也會根據多種因素來判斷是否結束充電,如是否收到停止充電指令、充電過程是否正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