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新能源領域迎來重要變革,新疆、蒙西、蒙東等地相繼發布了針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136號文的承接方案。此前,廣東與山東也已就該文件出臺了征求意見稿,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正在加速推進。
136號文,即《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于今年1月27日正式發布。該文件旨在通過構建“市場交易+機制結算”的雙軌制,推動新能源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以實現“雙碳”目標。政策明確了三大改革目標:價格發現、風險共擔和分類施策,并提出了全電量入市與市場交易機制、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以及差價結算與費用分攤等核心框架。
在具體實施上,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了不同的承接策略。蒙東地區,作為新能源裝機占比高達54.8%的新興市場,采取了保守過渡策略,存量項目直接采用煤電基準價作為機制電價,增量項目則要求全電量參與現貨市場實時交易。蒙西地區則依托其已正式運行的電力現貨市場,實施了“現貨定價+優質優?!钡牟呗裕ㄟ^現貨市場規則完善倒逼存量項目提升競爭力。
新疆地區,作為光伏裝機占比全國第一的資源大省,面臨著較高的棄光率問題。因此,其策略以“低價換規模、消納促發展”為核心,通過設定較低的競價區間吸引投資,并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消納成本。廣東地區則針對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占全國半數的特點,采取了“高比例保障+長周期護航”的策略,為增量項目提供高比例的機制電量和較長的執行期限。
山東地區則依托煤電基準價較高的電價優勢,采取了“存量高保障+增量強競爭”的策略。存量項目機制電價與煤電基準價持平,以保障高成本項目的收益;增量項目則通過設置充足的競價機制進行篩選,確保入選項目的競爭力。
從全國范圍來看,2025年至2027年將成為新能源市場化改革的關鍵過渡期?,F貨市場將加速落地與規則迭代,預計全國將有更多省份啟動現貨市場試運行,并逐步放寬現貨市場限價。中長期交易也將更加精細化,綠電交易將實現電能量價格與綠證價格的分離,推動環境權益的金融化。
在區域發展上,將呈現出差異化的趨勢。三北地區將繼續采取低價規模化策略,并通過跨省特高壓通道提升新能源外送比例。東部負荷中心則將延長機制執行期限和機制電量比例,為高成本項目提供長期保障。中部過渡區則將通過煤電電價緩沖和儲能協同等方式,推動新能源與儲能的協同發展。
全國還將構建市場化的支撐體系,包括綠證與碳市場的深度銜接、儲能政策的松綁與技術突破以及跨省協調機制的完善。這些措施將共同推動新能源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