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大明王朝1566》的經典一幕中,嘉靖帝面對朝堂上的清流黨與嚴黨激烈交鋒,以一句富含哲理的話語平息風波:“云在青天水在瓶,諸卿或為云,或為水,職責各異,卻皆懷忠心,無有奸佞。”這句話,不經意間映射出現代商戰的微妙生態。
近期,東風日產高管黃照昆針對其對小米YU7的不當言論發布道歉聲明,字里行間透露出深刻的反省:“對于6月27日的不當發言,我深感歉意,并已刪除相關內容。未來,我將更加謹慎言行,致力于行業的健康發展。”然而,這份道歉信的措辭,讓人聯想到某種檢討書的正式與嚴肅,引發了公眾對于企業公關策略的廣泛討論。
網絡評論區內,對于黃照昆的道歉,網民們給予了正面回應:“高管能迅速道歉,態度真誠,有利于行業和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期待未來更加謹言慎行。”然而,這番和諧的背后,卻折射出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言論環境的微妙變化。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除了特斯拉、保時捷等國際品牌似乎享有“免噴金牌”,對其他品牌的任何批評都可能引發敏感反應。一不小心,媒體或個人就可能被貼上“黑媒體”、“黑公關”、“水軍”的標簽。曾經,數碼產品愛好者熱衷于圍觀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布會,享受彈幕交鋒與細節挖掘的樂趣,而今,這種氛圍已大不如前。
發布會前后,評測博主的正面吹捧成為主流,內容同質化嚴重,甚至不乏AI生成的夸大其詞之作。與此同時,企業的法務部門則頻繁發布打擊“黑公關”的戰報與訴訟公告,營造出一種對負面聲音零容忍的氛圍。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既讓人啞然失笑,又引人深思。
回想往昔,有企業面對抄襲質疑時選擇沉默,認為挨罵是成長的代價。而今,車企們學會了反擊,面對批評不再一味隱忍。但遺憾的是,這種反擊往往演變為對批評者的法律追責,而非對自身問題的深刻反思。企業似乎越來越難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評,即便是最溫和的質疑,也可能被視為“污蔑”。
更為諷刺的是,一些車企在指責“黑水軍”抹黑自己的同時,卻從未公開揪出所謂的“幕后金主”。相反,發布會上,企業高管們競相貶低對手,卻鮮有因此受到法律制裁。這種雙重標準,讓人不禁質疑:為何法律能約束網友評論,卻對企業高管的言論自由網開一面?
在“營商環境”的大旗下,一些大企業利用自身影響力,將輿論監督視為威脅,動輒以破壞營商環境為由進行打壓。他們忘記了初創業時的謙遜與自省,面對批評時,更傾向于用法律手段“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非真正解決問題。隨著企業規模的膨脹,他們似乎發現,直接壓制批評比改進自身更為簡單有效。
當巨頭之間發生沖突時,監管部門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要維護地方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公平競爭。于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哲理再次浮現——在復雜的商業生態中,如何界定好與壞,黑與白,成為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