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下雨天不能駕駛新能源電車,以免漏電觸電”的說法,在北京市科協與市委網信辦等機構的聯合努力下,被正式列為“科學”流言,并得到了專家們的權威辟謠。
專家明確指出,新能源電車在設計階段,已將防水與防漏電作為核心考量。新能源電車的電池系統普遍采用了IP67或更高標準的防水設計,確保車輛在一定時間的浸水狀態下仍能保持安全,不存在漏電風險。這一設計意味著,即使在惡劣的雨天條件下,電池包也能有效隔絕水分,保障內部組件不受侵害。
根據《電動汽車安全要求》與《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的國家標準,所有上市的新能源電車均須通過嚴格的涉水測試。測試中,車輛需在100毫米深的水池中,以約2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至少500米。動力電池還需滿足機械振動耐久試驗后的浸水試驗要求,進一步證明了其防水性能的可靠性。
北京汽車工程學會專家李寧解釋,IP67標準代表了高水平的密封防護設計。其中,“6”代表防塵性能,確保電池包在試驗后無灰塵進入;“7”則代表防水性能,意味著電池包能在1米水深的環境中持續30分鐘而不滲水,且功能正常。
不僅如此,新能源電車還配備了多重安全保護機制,能夠實時監測電池狀態。一旦檢測到任何異常,系統會立即切斷高壓電源,確保人員與車輛的安全。專家們還介紹了新能源電車經歷的多種密封相關試驗,包括高濕環境測試、模擬洗車的高壓水噴淋測試以及鹽霧腐蝕測試,均證明了車輛的防水性能。
李寧專家還指出,雖然暴雨或積水路段對所有車輛都存在行車安全風險,但這與新能源電車的漏電問題無關。因此,下雨天正常駕駛新能源電車是安全的,無需過分擔憂。至于雨天充電,李寧強調,充電槍在插入充電口時處于斷電狀態,通過樁端與車端的識別確認安全后才會啟動充電,確保了人與車的安全。不過,他仍建議車主在暴雨天氣充電時謹慎處理關鍵細節,如選擇合適的充電位置、避免充電樁被雨水浸泡等,條件允許時,在室內或專業充電站充電更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