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正愈演愈烈,政策東風的吹拂下,誰能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我國新能源產業雖在全球占據領先地位,但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技術同質化與價格戰的雙重困境。以光伏行業為例,預計到2024年,新增裝機將達到2.77億千瓦,然而超過70%的企業卻面臨虧損的尷尬局面。換電標準的不統一與電池回收的混亂,更是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問題。
為了破解這一困境,政策層面正積極引導新能源產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購置稅的減免政策與續航里程、電池技術掛鉤,迫使企業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同時,設備更新與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加碼,也為新能源賽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技術創新成為了企業突圍的關鍵。光伏領域,隆基綠能的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高達34.6%,而協鑫則計劃量產效率超過27%的組件。儲能方面,寧德時代推出的商用車超充電池,僅需12分鐘即可為車輛補充350公里的續航,其專利授權量更是位居全球首位,技術壁壘逐步形成。
從市場角度來看,新能源產業的內外雙循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國內市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達到47.6%,分布式光伏的占比也高達42.6%,覆蓋了600萬農村家庭。而在國際市場,中國汽車出口量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車的占比更是達到了33%。
與此同時,新能源市場的深度也在不斷拓展。在國內,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和市場的日益成熟,新能源車的普及率不斷提升,分布式光伏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新能源車的出口量持續攀升,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