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科技與健康的征途中,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路徑,人民健康也成為了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成就的重要標尺。如今,新華社特別推出“科學與健康”欄目,旨在聚焦科技創新的前沿成果,解讀健康中國行動的深刻內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創新故事,推動科普知識的廣泛傳播。
太陽,這顆與地球緊密相連的恒星,既是人類熟悉的朋友,又充滿了未知。在海拔高達4700米的四川稻城,一座全新的觀測利器即將揭開神秘面紗,引領人類探索太陽的奧秘。
近日,由教育部推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立項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2.5米大視場高分辨率太陽望遠鏡”(WeHoST)正式落戶稻城。該項目由南京大學攜手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等科研機構共同研發,預計將于2026年底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并啟動望遠鏡的總裝調試工作。從“中國天眼”FAST到WeHoST,中國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從未停歇。
WeHoST作為全球最大的軸對稱太陽望遠鏡,其主鏡口徑達到了2.5米,兼具高分辨率與大視場的優勢。這一望遠鏡的觀測臺址選在了大氣寧靜度和太陽觀測條件均十分優良的稻城無名山上。項目總負責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丁明德介紹,WeHoST的分辨率相較于國內外現有的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有所提升,同時觀測視場擴大了三到四倍,能夠全面覆蓋整個太陽活動區。
WeHoST的建成,將有望首次完整觀測到太陽活動區從產生到發展的全過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方成表示,這一望遠鏡將與“羲和號”等太陽觀測體系實現天地協同,進一步提升空間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爆發現象,對日地空間環境及通訊、導航等科技活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WeHoST的高分辨率觀測,科學家將能夠更深入地研究這些爆發現象的物理規律,為災害性空間天氣預報提供堅實的理論和觀測基礎。
在研發過程中,WeHoST面臨了諸多技術挑戰。其中,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控制太陽照射帶來的熱量。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高級工程師李臻介紹,被太陽照射時,2.5米主鏡接收到的熱量可達5000瓦,足以在幾秒鐘內將1升水加熱至沸騰。為了解決散熱問題,研制團隊采用了多項創新技術。望遠鏡鏡面本身可以反射90%以上的熱量,而剩余的熱量則通過氣管陣列噴射冷風的方式帶走。同時,主焦點采用了專利技術,通過控制制冷液的溫度和流速實現降溫,確保望遠鏡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WeHoST不僅能在白天觀測太陽,還能在夜晚進行其他天文觀測。通過平面反光鏡轉折光路,望遠鏡能夠在不到10分鐘內完成日夜光路的切換。這一快速響應能力使得WeHoST在“時域天文學”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時域天文學是國際天文學的新興領域,研究對象包括超新星、引力波等快速變化的天體現象。WeHoST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全球時域天文聯網觀測,為人類揭秘更多未知現象帶來新機遇。
為了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WeHoST還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來減少觀測誤差。例如,通過精確控制望遠鏡內部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以及采用先進的圖像處理和數據分析算法,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解讀觀測數據,揭示太陽活動的本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