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陽光保險和格力鈦新能源的投資糾紛引起了廣泛關注。事件的核心在于,陽光保險曾向格力鈦的前身——珠海銀隆新能源投資了高達10億元的資金。
據了解,這起糾紛源自9年前的一筆投資。當時,珠海銀隆新能源正在進行增資擴股,陽光保險斥巨資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一投資決策背后,有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的堅定支持,她視珠海銀隆為格力電器轉型的關鍵一環。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尚未明確的背景下,董明珠和陽光保險等機構對珠海銀隆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然而,時過境遷,珠海銀隆的發展遠未達到預期。格力電器甚至對其28.44億元的出資全部計提了減值準備。在此背景下,陽光保險的10億元投資也面臨巨大風險。為了挽回損失,陽光保險采取了法律手段,申請凍結了格力鈦旗下子公司珠海廣通的股權。
但劇情隨后出現反轉。格力鈦發表聲明稱,所謂的擔保是珠海銀隆原實控人魏銀倉盜用公司公章違規蓋章所致,因此該擔保無效。而魏銀倉早已逃離海外,陽光保險無法與其對質。這意味著,陽光保險可能無法通過法律手段追回全部投資。
回顧整個事件,陽光保險曾有機會避免損失。在投資后的幾年里,珠海銀隆的股價一度上漲,陽光保險本有機會通過股權轉讓實現盈利退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陽光保險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珠海銀隆的創始人魏銀倉的出走,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技術路線的變化,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隨著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廣泛應用,主打鈦酸鋰的珠海銀隆逐漸邊緣化。其鈦酸鋰電池技術雖然獨特,但造價高昂且能量密度較低,限制了其在更廣闊市場的應用。
盡管如此,格力電器仍選擇繼續投資珠海銀隆,并將其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然而,這一決策并未改變格力鈦持續虧損的局面。截至2024年6月,格力鈦總負債已達247.86億元,半年凈虧損19.05億元,資產負債率逼近100%。
對于陽光保險而言,這筆10億元的投資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不僅錯失了多次退出機會,還面臨無法追回投資的風險。這一事件也引發了業界對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的深刻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陽光保險與格力鈦之間的糾紛并未就此結束。雙方已走上仲裁道路,試圖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爭議。然而,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筆投資對陽光保險的業績和聲譽都已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格力鈦新能源也面臨諸多法律糾紛和財務壓力。其股權已被多次凍結,涉及多起法律訴訟。這一系列事件無疑給格力鈦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這場投資糾紛中,誰將為損失負責、決策程序是否合規等問題仍懸而未決。陽光保險和格力鈦之間的博弈仍在繼續,而這場糾紛的最終結果也將對雙方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