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進程似乎遭遇了一股逆流。又一國際知名油車品牌——奧迪,宣布對其電動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
電動化被視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對于許多外資油車巨頭而言,這條路似乎并不如預期般順暢。國產新能源車的迅猛崛起,不僅在市場上對BBA等傳統豪華品牌造成了巨大沖擊,甚至開始威脅到豐田、大眾等老牌車企的地位。
面對國產新能源車的全面競爭,一些外資車企開始重新審視其電動化戰略。奧迪全球CEO高德諾近日確認,奧迪已經撤回了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目前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這一決定標志著奧迪在電動化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向。
奧迪的這一調整并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奔馳和沃爾沃等車企也已經回調了其電動化目標。沃爾沃表示,由于市場條件變化和客戶需求不及預期,已經放棄了到2030年僅銷售純電動汽車的目標。而奔馳也早在去年年初就明確表示,將不再堅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
這些調整背后,是外資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挑戰。一方面,電動車技術的研發和市場推廣需要巨額投入,而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和盈利。另一方面,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呈現放緩趨勢,而燃油車業務仍具有較高的利潤。
在中國市場,奧迪等外資品牌的份額正被蔚來、問界等國產新能源車品牌無情蠶食。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連續兩年出現雙位數下滑,業績壓力巨大。為了挽救頹勢,奧迪不得不開始裁員、關停工廠、削減高管分紅等措施。
盡管奧迪在電動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轉型之路卻充滿坎坷。電池成本上漲、充電網絡不完善、燃油車業務仍需繼續輸血等問題層出不窮。奧迪陷入了既要輸血燃油車,又要供養電動車的困局,資金壓力巨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挑戰中,奧迪的純電銷量卻意外地實現了增長。盡管這一增長并不能對奧迪整體銷量產生太大影響,但至少表明奧迪在電動化方面仍有一定的市場潛力。
奧迪的戰略回調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電動化遭遇需求放緩、技術瓶頸和盈利壓力時,即使是豪華品牌也不得不向燃油車利潤低頭。這場全球汽車業的電動化馬拉松,正從激情沖刺轉向耐力較量。
在中國市場,國產新能源車憑借對本土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不斷創新的產品,成功占領了用戶的心智高地。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了1300萬輛,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連續10年全球排名第一。
面對國產新能源車的強勁勢頭,外資車企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一些車企開始尋求與中國車企和供應商的合作,以推動電動智能化轉型。然而,對于許多外資車企而言,如何在電動化轉型和保持燃油車業務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