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其在乘用車領域的滲透率持續攀升,截至2024年末,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躍升至3140萬輛大關,動力電池的裝配數量亦連續多年領跑全球。然而,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逐步邁入“8年質保期”,加之各類換新補貼政策的密集出臺,我國即將面臨動力電池退役的高峰期。
這些退役的動力電池內含鋰、鈷、鎳等重金屬及化學物質,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導致寶貴資源的白白流失,還可能引發觸電、燃爆等安全事件,對土壤、水源及空氣質量構成嚴重威脅。據預測,至2030年,我國退役電池總量將突破350萬噸大關。對于那些電芯性能衰退顯著、安全隱患較高的電池,將進入再生利用環節,踏上“二次生命”的旅程。
盡管近年來回收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政策體系也日益完善,但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規范化回收率依然不足25%。這意味著大量退役電池并未通過正規渠道進行回收,而是被低價轉賣、拆車販賣甚至私下處理。
格林美(武漢)城市礦山產業集團的回收總監羅來新透露,由于向私人企業或個人黑作坊出售電池無需開具稅票,一塊電池的價值可能高達數千元乃至上萬元。他進一步指出,他們回收的車輛中,超過七八成是沒有電池的。
業內人士坦言,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面臨著一個棘手問題:合規企業雖然遵循規則,卻難以獲得可觀的利潤;而不合規的小作坊則憑借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大行其道。正規企業需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運作,包括廠房建設、設備更新、安全環保及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持續投入,導致成本高企且回報周期漫長。
相比之下,眾多無資質的小作坊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它們幾乎不進行任何環保處理,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拆解電池,不僅嚴重污染環境、埋下安全隱患,還通過提高收購價格來爭奪廢舊電池資源,從而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象。
針對動力電池回收鏈條冗長、流向復雜等難題,工信部等主管部門不斷強化源頭管理和全過程監管,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要求企業必須建立健全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質量保障機制。只有確保規則先行、責任明確、監管形成閉環,動力電池產業方能實現綠色高效、安全有序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