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汽車市場傳來重大消息,傳統油車巨頭奧迪宣布對其電動化戰略進行重大調整,暫停全面電動化的步伐。這一決定標志著在電動智能化大潮中,外資油車巨頭再次面對現實的嚴峻考驗。
電動智能化趨勢雖被廣泛認為是汽車行業的未來方向,但對外資油車巨頭而言,這條道路并不平坦。國產新能源車的迅速崛起,不僅在技術上與BBA等國際品牌形成激烈競爭,更在市場份額上不斷擠壓其生存空間。蔚來、問界等國產品牌憑借其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和靈活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使得奧迪等傳統車企倍感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奧迪并非首個調整電動化戰略的傳統車企。此前,奔馳和沃爾沃已相繼回調其電動化目標。奧迪原計劃于2026年在全球發布最后一批燃油車,并在2033年實現全面電動化。然而,面對電車技術市場接受度低和燃油車銷量下滑的雙重困境,奧迪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戰略方向。
沃爾沃曾宣布,由于市場條件變化和客戶需求不及預期,已放棄到2030年僅銷售純電動汽車的目標,轉而將電動化目標調整為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池車型至少占其銷量的90%。奔馳則更早地表示,將不再堅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這些調整反映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掙扎與妥協。
奧迪的困境尤為明顯。2024年,奧迪純電動車型交付量下降8%,整體銷量同比下降11.8%,營收同比下滑7.6%,營業利潤更是暴跌37.8%。在中國市場,奧迪的份額被蔚來、問界等國產新能源品牌大幅蠶食,連續兩年出現雙位數下滑。面對如此慘淡的業績,奧迪不得不采取裁員、關停工廠等措施以降低成本。
盡管奧迪在電動化上投入巨大,但轉型之路卻充滿坎坷。電池成本上漲、充電網絡不完善、燃油車業務仍需輸血等問題層出不窮。奧迪陷入了既要維持燃油車業務,又要推動電動化轉型的困局。今年一季度,奧迪凈利潤同比下滑14.5%,品牌利潤率僅為1.5%,全靠蘭博基尼的高利潤率支撐。
在中國市場,奧迪的電動化努力并未取得顯著成效。盡管純電銷量同比增長30%,但僅占總銷量的11.9%,且銷量遠不及國產新能源品牌。奧迪的電車在中國市場面臨價格、智能等方面的競爭劣勢,被網友吐槽為“只剩車標能打”。
面對困境,奧迪選擇與中國車企和供應商合作,推動電動智能化轉型。然而,其電動化進程已遠遠落后于國產新能源品牌,導致今天不得不“剎車掉頭”,繼續走油車道路。奧迪的高性能部門Audi Sport也將繼續生產燃油發動機車型,如下一代RS6,預計將采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
奧迪的戰略回調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電動化遭遇需求放緩、技術瓶頸和盈利壓力時,即使是豪華品牌BBA也不得不向燃油車利潤低頭。中國市場曾是德系車企的利潤奶牛和最大單一市場,但如今已發生深刻變化。國產新能源車憑借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和靈活策略,成功占領了用戶心智高地。
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和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的放緩,跨國車企正處于電動化轉型失敗的陣痛中。多家車企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下降趨勢。奔馳、奧迪等傳統巨頭紛紛按下全面電動化暫停鍵,集體保守主義回潮。寶馬CEO齊普策公開宣稱“全面電動化不現實且危險”,豐田章男也屢次質疑純電路線的絕對性。這些傳統巨頭的戰略撤退,正在改寫電動化敘事。